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李晶晶)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今年以来,彬州市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村党支部领头办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文旅服务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健全特色农业产业链 提升产业附加值
九月的彬州,丰收的气息弥漫在田野与村落间。在彬州市韩家镇车家庄村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内,一颗颗小小的菜籽,不仅能榨出醇香的油脂,更能“榨出”乡村发展的好前景,“榨出”村民的新盼头。
走进农特产品加工基地,一股醇厚浓郁的菜油香味扑面而来。厂房内,机器轰鸣声响彻耳畔,菜籽加工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从最初的清粮去杂,细致剔除杂质与瘪粒,到精准控温翻炒,充分激发菜籽的天然醇香;从物理压榨提取原油到多重过滤除掉残渣,再到脱水提纯保证油品品质,最后通过灌装机精准分装成瓶,每道工序都是保证菜油品质的关键。工人们坚守着各自的生产岗位,打包、搬运、巡检,每个人都一丝不苟。
“这菜籽油的特点就是零添加、纯天然。眼看农历八月十五快到了,大家走亲访友都爱拿点面、油当礼物,我们最近加班加点,以保证供应。”基地负责人崔正操笑着介绍。除了菜籽油加工,基地还配套建设了胚芽面粉加工、杂粮分包、土蜂蜜和玫瑰花茶几大种类的农特产品加工生产线。“后期我们还将配套建设500亩种植基地、100吨冷藏库和产品展示厅,并上线电商销售平台。既能解决日常农产品加工的难题,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拓宽渠道。”
农特产品加工基地的建成,让村民徐明军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便利与实惠。“自从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建成,我就在这里务工了,家里种的油菜、小麦,能直接卖给这里,既省心又划算。”徐明军说,“咱们自己厂榨的油,吃着特别放心,购买也便利。这是咱们村上的集体经济项目,给村里带来了很大变化,也成为村民的盼头。”
据车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程会民介绍,农特产品加工基地以500亩种植基地为依托,带动周边农户订单种植,为农户推广优质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实现产品提质与农户增收双赢;村集体以土地厂房入股,预计年分红将达30万元。另外,还建有就业帮扶车间,提供16个岗位,破解脱贫劳动力就业难题。
近年来,韩家镇在以苹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通过支持建设车家庄村农特产品加工厂等项目,韩家镇推动农产品从“田间”走向“车间”,成功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这一发展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让普通农产品提升附加值,而且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让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村民增收致富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特色种植“甜”经济 夯实产业根基
近日,彬州市种植的万亩早熟苹果已陆续进入成熟期,迎来了采摘旺季。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批抢“鲜”上市的早熟苹果,凭借其优良的品质成为了市场的“宠儿”,也为当地果农铺就了一条甜蜜的致富路,小小的“红果果”真正变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金果果”。
走进龙高镇庄农村的苹果园,果农们正穿梭在果树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苹果。“我们种植了20亩左右的苹果,有华硕和瑞雪两个品种,预计产量将达1.2万公斤,苹果品种好,长得大,色泽艳丽,前来参观和收购的客商也多,不愁卖。而且今年的苹果收购价也很不错,地头收购价格基本在每公斤2元以上。”庄农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小奇望着果园里的丰收景象,满脸喜悦地说。在彬州市,这样的果园还有很多,果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开心的季节。
早熟苹果的走俏,既离不开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充足的日照、显著的昼夜温差,让果实积累了充足糖分,造就了汁多清甜的优良品质;更得益于产业发展的持续赋能:近年来,彬州市将果业作为农业重点产业进行精心培育,紧扣“提质增效、品牌强农”的核心目标,通过推广优质品种、拓宽产销对接渠道,推动果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让“彬州苹果”成为市场认可的优质品牌。目前,彬州市共种植早熟苹果3.5万亩,主要品种有嘎啦、华硕等,实现了总产值约3.9亿元的目标,果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如今,彬州市的苹果产业已成为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推动文旅融合 拓宽富民渠道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彬州市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在彬州市豳风街道水帘村的水帘坊非遗展览馆,创意根雕、民俗老物件等物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这个是鲁班凳,浑身上下没有一颗钉子,却能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展览馆负责人杨占珂说。
水帘村历史悠久,非遗制作技艺和美食资源非常丰富,游客也不少。如何抓住“流量”财富?这是近年来豳风街道文旅工作人员一直琢磨的问题。
“我们依托水帘村非遗项目优势,以‘深耕彬州文化、传承非遗之美’为主题,建设了水帘坊非遗科普广场,在广场上打造了特色餐饮、生态酒店、非遗展览馆等新业态,将科普工作从室内转移到室外,让市民游客在休闲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豳风街道工作负责人说。与此同时,在豳风街道彬州旋木工艺馆,老木匠手中的旋床正嗡嗡作响,从备料、固定、粗旋、修整到成形,一块普通的硬木在刨刀与砂纸的交替作用下,渐渐显露出圆润的轮廓……这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一场让游客沉浸式触摸千年技艺的生动体验。
“展览内容非常丰富,还有非遗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彬州籍的刘锋在咸阳市区工作、生活,过年时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新变化,特别高兴。
从非遗文创展示到农副产品展销,从礼佛观光到公园赏景,豳风街道在保留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坚持深化创新,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大佛寺旅游资源,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一街(民俗一条街)、两地(休闲烧烤露营地、旋木工艺传承体验地)、两店(乡村美食体验店、旋木工艺展销店)”的乡村旅游区,吸纳当地及周边的20名群众长期或临时务工就业。
近年来,彬州市锚定“产业兴旺”这一核心目标,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深挖潜力,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农业提质、工业赋能、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让县域经济的活力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