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若溪
开学季,各大高校举行军训。西北大学组织学生在明城墙上拉练,绕行13.74公里,将体能训练与文化熏陶巧妙结合,引来不少关注。
近年来,陕西省一些高校陆续在城墙上带领学生进行军训拉练活动。这种寓教于“训”的探索,为军训增添了一抹亮色,也引发人们对军训如何与文化教育更好融合的思考。
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子锤炼意志、强化集体意识的实践课堂。如今,越来越多高校为军训注入“文化味”,打造出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
例如,2024年,河南大学开展军训登古城墙拉练活动,既能锻炼学生体魄,又能让学生感受历史沉淀;黑龙江大学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深入军训操场,为学生讲述东北抗联将士的英勇事迹,梳理哈尔滨市在抗战时期留下的历史印记,让思政教育从“静态讲授”变为“动态浸润”;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中学的老师在学生拉练途中讲述抗战时期的英勇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先辈们的抗战精神……
军训打破了校园围墙,让青年在训练中感受城市脉搏,在汗水中读懂历史传承。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往往比简单说教更能触动心灵,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当青春与历史文化相遇,总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我们乐见更多高校打开思路,让实践成为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