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晨
近日,笔者在走访中注意到,一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居民爱去的地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流量”提升的背后,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还是基层服务理念从“建场所”到“聚人心”的深刻转变。
“现在我们不追求‘高大上’,主要看居民需不需要、喜不喜欢。”一名社区干部的话,点出了转变的关键。这一变化,践行“投资于人”理念,将更多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说到底,就是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投资于人”不是简单“砸钱”,而是要推动资源向人聚集、服务因需而变。以某些地区设立的“骑手驿站”为例,起初虽设施齐全,但使用率不高。直到干部通过跟单体验才意识到:驿站未考虑到骑手分秒必争的工作节奏和行动路线。随后,一些社区迅速优化,将驿站调整至商圈、小区入口处,增设快速换电柜,并提供应急维修、保养换胎等实用服务,驿站使用率大幅提升。这说明,公共服务若缺乏“用户思维”,只管投入,不问实效,就容易与群众需求脱节,造成资源空转。
基层治理的成效,应落脚于群众可知可感的日常体验。要了解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期待,就要走近老年人,多倾听他们的需求,多关注老年助餐点的菜品口味、营养搭配与价格高低;要弄清家长和孩子对托管服务的需求,就不能只满足于“有地方待”,还要考虑环境是否安全、管理是否规范等。这种工作方法的转变,本质是认知视角的转换——让干部从群众视角出发看问题、想问题,实现政策供给与群众期待的精准匹配。
当前,越来越多的基层工作者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主动解决问题,将个别诉求转化为系统、可持续的服务机制。无论是“爱心助餐”、定制托管,还是康复理疗、社区夜校,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都是对群众期待的最好回应,更好地实现了“服务一件、温暖一片”。
拆掉“花架子”,不是减少服务,而是优化资源配置,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当每一项服务都能直击群众需求,“民生温度”才能直抵人心,基层治理现代化之路才能在充满智慧的实践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