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席晨
9月12日,秋雨淅沥,西安市碑林区文艺路街道测绘路社区电子公司家属院内,七旬老人李竹青撑着伞,稳稳地走过曾经让她提心吊胆的丁字路口。“再也不用踩着砖头出门了。”她说。她脚下,是新铺的平整路面,雨水顺着路沿缓缓流走。而在几个月前,这段不足50米的小路还是困扰整个小区居民3年之久的“心头难”。
这个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因原单位破产成为“三无”小区,居民以老年人和外来租户为主。2022年小区天然气管道改造后路面回填不实,留下近50米长的坑洼路段,一到雨天就积水严重。
“以前这路‘晴天见坑,雨天成河’。”小区家委会主任张聪亚蹲下身用手比划,“最深时水能没过脚踝,我们这些老人雨天根本不敢出门。”
小区里有了“难题接单员”
这段路,同样让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英愁了3年。“不是不想解决。”她回忆,“我们自己拉石子垫路沿,在街道办帮助下挖临时排水沟……可都治标不治本。过阵子车一轧、雨一泡,又变回老样子了。”
“没人牵头、没钱修缮、缺专业方案”,零敲碎打的治理方式,让小区的“积水之困”拖了3年。
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碑林区将作风改进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在全区创新推行“实事、好事、难事”三张清单机制,机关干部化身“难题接单员”,主动下沉社区,专门领办基层“啃不动、办不了”的“硬骨头”,不搞“打卡式”调研,只做“蹲点式”攻坚。
电子公司家属院的积水问题,自然被列入社区年度“难事清单”。3月底清单报上去时,李英心里仍有些忐忑:“这么多年都没解决,这次能成?”
让她没想到的是,“订单”刚发出,“接单员”就上门了——包抓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干部吴飞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问题收到了,我们这就过去看看。”
这样的响应速度,源于机制的刚性托底:全区62个区级部门包抓98个社区,清单点对点派给责任单位,不搞层层转办,杜绝推诿扯皮,确保“难事”有人接、接了就得办。
当天,吴飞虎就带着同事和两名工人直奔小区。“大家沿着那段路来来回回走了5遍,用水平仪测沉降,扒开杂草找排水口,最终找到了症结:路面沉降导致排水坡度不足,必须重做排水系统。”吴飞虎说。
“病根”找到了,但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修路不是应急管理局的主业,既没专项经费,也缺专业施工队伍。具体怎么解决,还得“带回去研究”。
“别又是走个过场吧?”围观的居民里,有人小声嘀咕。
一场“超职责”的跨界攻坚
回到单位,吴飞虎和同事围着会议桌算起“细账”:“钱从哪来?”“路找谁修?”“修好后怎么维护,才能避免再出问题?”……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得热烈,却一时没头绪。于是,大家埋头翻政策,分头查资料,联系有关部门咨询经验,终于有了方向——动员辖区资源,找有经验的建筑企业帮忙。局领导干部带着初步方案,揣着小区积水的照片,一家家走访区内建筑企业,得到的多是“经营困难”“不擅给排水施工”的反馈。
“要不试试转给别的部门?”“这确实超出我们职责范围了。”接连碰壁后,有人打起了退堂鼓。又一次碰头会上,局长一锤定音:“‘接单’就是承诺!汛期快到了,能眼睁睁看着大家继续蹚水回家?”
这句话,成了大家的“冲锋号”——没人再提“退单”,而是重新梳理资源,把目标锁定在西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之后,包抓干部往市政公司跑了3趟。头两回,他们带着施工草图上门,对方只收下材料说“先研究研究”;第三次,他们索性拉着市政技术人员,又叫上李英一起来到小区,现场把积水点、排水走向、施工细节一条条讲清楚,这才打动了对方,同意“先出个改造方案试试”。
4月中旬,吴飞虎和市政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小区,手里多了份施工图纸。这次方案明晰了:在积水区两侧各建一个收水井,用管道连接后接入主污水管。居民们凑过来看图纸,有人说:“干部来来回回跑了七八趟,这回是真办事。”
施工前又遇新问题:这条路是小区唯一出入口,封闭一周会影响出行。吴飞虎没让居民“克服克服”,也没催施工方“快点干完”,而是拉着施工队、社区、家委会的人,在路边开起“现场会”:“咱们目标一致,都是把路修好,想想两全的法子。”最终定下“半幅施工、压缩工期”的方案,干部轮班在现场盯着,哪边有意见就赶紧协调,施工缺材料就帮忙联系,尽量把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小。
从“解决一件事”到“理顺一套法”
这次协调会上,李英觉得很有底气。过去协调类似问题,她总像“求人办事”,如今看着包抓干部统筹各方,才真正体会到机制的力量。“不是简单修条路,是有人替基层扛事、给群众兜底。”李英说,“从各管一段到攥指成拳,协作治理的路子顺了,以后再遇到难题,大家就知道该往一块儿使劲了。”
新路铺成那天,居民们自发围了过来。李竹青拉着吴飞虎的手连连夸好:“以后雨天也能放心出门买菜了。”
20余天的奔走、协调、攻坚,不仅给压在居民心头的“难事订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深刻印证了干部沉到一线的重要性:干部不再是“传话筒”,而是汇聚资源、破解难题的“主心骨”;难题不再“层层空转”,而是“清单领办、一抓到底”。
“以前总说基层难,真沉下去才知道,办好一件小事要过多少关。”吴飞虎说,他和同事在实践中收获不小。
如今,再去小区,居民们总会停下脚步跟他们聊几句。“知道找他们管用。”一位居民这样说。
这样的转变,正在碑林区各社区悄然发生:看到居民没地方锻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干部立刻对接资源,半个月就为居民安上了健身器材;接到居民“房产证拖了3年没办下来”的求助,区法院包抓干部盯着相关部门打通堵点,两个月就让居民拿到了房产证;有群众反映老楼外墙砖松动,区住建局干部当天联系施工队排查,一周内完成加固……问题五花八门,但干部们在下沉基层中把解决问题的“窍门”摸得越来越透。
截至8月底,碑林区累计下沉干部1100余人次,认领并办结129项基层“硬骨头”。
如何确保干部下沉不是“一阵风”,而是成为常态长效的治理实践?碑林区委组织部负责人给出答案:“我们建立群众诉求‘收集—转办—解决—反馈’闭环机制,定期交办督导,既让责任直抵基层、杜绝‘半截子工程’,又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确保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