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刘倩 记者 姬娜)9月27日,由西安市民政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共青团西安市委指导,西安市慈善会主办,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航开路社区、陕西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承办的“中华慈善日”“西安慈善月”进社区主题活动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航开路社区“青兜兜”公益市集门店及黄河小学礼堂举行。
来自市、区两级政府部门、街道社区、慈善组织、志愿服务项目、企业、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约220人齐聚一堂,共话“五社联动”机制下的社区慈善创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青兜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形成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成熟、行业影响广泛、推广价值突出,已被多部门列为“五社联动”试点示范项目。
现场观摩:小阵地托起大民生
8:00至8:30,与会人员分批次走进全省首个社区慈善实体阵地——航开路社区“青兜兜”公益市集。200平方米的空间时时洋溢着温暖与热闹,这里正把“五社联动”从纸面规划变成居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心愿墙”上贴满彩色便签,有人需要一把轮椅,有人盼望学会剪纸;旁边的“扫码箱”实时收集诉求,社工每日汇总、即时派单,实现需求“零距离”收集。墙面“慈善地图”大屏滚动闪烁,辖区内的爱心企业、志愿队伍和慈善项目一目了然,社区按图索骥,48小时内即可完成资源匹配。
助农、义诊、非遗、助老、环保、助残——30余支慈善服务队轮值“驻点”,居民推门即享,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8%以上。大厅内侧的多功能室化身“社区慈善夜校”,每月4场培训已孵化120余名社区慈善专员、37支居民自组织,实现“外来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电子屏实时更新捐赠数据、服务热度、项目进度。
运行两年来,这个小阵地年均服务群众3.8万人次,将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成为西安社区慈善名副其实的“硬核枢纽”。志愿者一边讲解“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社会组织接单—慈善力量买单”的闭环模式,一边引导嘉宾扫码体验“线上+线下”同步捐赠,短短半小时便吸引线上互动1.3万人次。
主题分享:让慈善项目在社区扎根
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峰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衷心感谢。西安市慈善会副会长杨勇作为主持人,深入阐明本次活动的深远意义与殷切期望。
8:55—9:15,两场干货满满的经验分享把气氛推向高潮。陕西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主任张小娟以《“青兜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用“一张慈善地图、三本需求台账、五类资源清单”总结社区慈善空间标准化运营心得;航开路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彭彬抛出“社区如何赋能慈善项目落地”的三把钥匙——制度性互信、共享式治理、在地化赋能,赢得掌声连连。
公益嘉年华:残健融合共庆国庆
黄河小学操场上,社区37支居民自组织联合慈善志愿者开展“迎国庆”公益嘉年华。
社区文艺志愿服务队自编自演《我爱你中国》快闪,观众随歌舞动;跑道上“助盲跑”牵手开跑后,视障跑者与社区居民手系引导绳并肩奔跑,呐喊声与鼓掌声交织成残健融合的动感画面,充分展现了社区慈善的包容性与人文温度。
圆桌论坛:三大议题碰撞思想火花
9:15—10:15,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薛新娅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社区代表彭彬、社会组织代表张小娟、高级社工师代表兰丽娟、志愿者代表肖平、慈善资源代表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尹瑞雄和专家代表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赵润琦七位嘉宾围坐一堂,围绕“资源如何整合、模式如何可持续、力量如何协同”展开头脑风暴。
七位嘉宾以本土化建设的专业视角回应“三大考题”:在资源整合上,运用“社区资产为本”模式与资源动员技术,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物质、人力与社会资本的精准匹配;在模式可持续上,通过参与式行动研究让在地主体共同识别社区优势,配套“微种子基金”采用配对捐赠和滚动资助机制,降低筹资门槛、增强自我造血;在力量协同上,构建“协作治理”框架,设立“轮流执行官”制度,结合月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共商和反思,确保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慈善力量五方平等对话、共享决策,推动“五社联动”走向制度化、专业化协同,并明确将在年底前完成首批10个试点社区复制推广。
深度对接:10个项目现场签约
10:15—11:20,与会嘉宾来到位于富力城北区的“青兜兜”慈善市集,与50支慈善服务队面对面洽谈。借助《社区慈善服务资源对接清单》“菜单式”选服,最终促成“银龄守护”居家安全改造、“记忆包裹”流动儿童社工服务项目、“开心工坊”便民驿站等10个项目现场签约,撬动爱心企业、社会捐赠、志愿服务深度融合。长安区慈善会会长贺乐军表示:“这份清单把社区‘需求端’与慈善‘供给端’精准匹配,让爱心不再盲目。”
模式推广:打造社区慈善“西安样板”
11:20—12:20,市委社工部、市民政局、市慈善会负责同志依次讲话,对“青兜兜”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社会发出《“青兜兜”模式推广倡议书》: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组织链条延伸到慈善服务末梢;坚持需求导向,建立社区慈善需求常态化摸排机制;坚持多方协同,建立健全“五社联动”常态化运行机制;坚持示范带动,分批分类打造社区慈善特色项目和标杆站点;坚持数字赋能,打造“西安慈善一张图”平台,让爱心触手可及。
长安区慈善会会长贺乐军随后分享《推动村社慈善基金发展,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赵润琦教授从理论高度解析《社区慈善的创新发展与“五社联动”的深化路径》;西安市民政局副局长聂望军作总结发言。
从社区出发:让慈善不再遥远
12:20—13:30,主办方在黄河小学礼堂外设置简餐交流区,短短一小时,又达成意向合作5项,涉及青少年科普、残友就业、社区微更新等领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CSR负责人表示:“以前做慈善靠‘一腔热情’,今天学会了用社区需求数据说话,回去就立项!”
本次活动吸引了陕西广播电视台等10余家主流媒体现场报道。不少网友留言:“原来慈善就在家门口,周末带娃去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