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绿植葱茏的南飞鸿·乐荟中心一楼长廊,成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画卷。9月27日至10月8日,“第四批西安市非遗项目文创研发展示暨第三季非遗购物月”在此举行,以“焕彩华诞,创韵长安”为主题,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非遗技艺与创意设计碰撞的秋日文化盛宴。而这场盛宴的核心,正是八所高校师生历时半年打磨的非遗文创作品,它们似散落的珍珠,被创意串联,引得往来市民驻足端详、细细品味。
时间回溯至今年4月,这场非遗文创的探索便已启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八所院校的师生团队,怀揣对长安文脉的敬畏,深入西安非遗的浩瀚天地。西安美术学院的师生与终南山钟馗木版年画展开“跨时空对话”;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让楮皮造纸焕发新意;西安欧亚学院将西安鼓乐、汪氏皮影的韵味融入设计——其中皮影文创以西安城貌为景,让古城轮廓在光影间流转;陕西科技大学在唐三彩的釉色里寻新趣,在剪纸的镂空处藏巧思;西安工程大学与西安交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艺术系同探布堆画之美,后者更将触角延伸至舞龙、马勺脸谱;西安文理学院在制香的清雅与丝巾的柔媚中巧思;同济大学则以彩贴剪纸交互系统,为传统剪纸插上科技的翅膀。
展台上,品类丰富多样,在现代设计的赋能下,这些作品既保留了非遗技艺的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下生活场景的审美与实用需求。复刻楮皮造纸肌理的笔记本纹路清晰,似承载着千年的时光;融入皮影元素的现代装饰画,让传统光影在墙面绽放新姿;还原兵马俑细节的文创手办,将厚重历史化作掌心可握的趣味;焕新釉色的唐三彩家居摆件,让古典雅致融入现代生活。
这些作品,皆是师生们“不困于传统,不丢其根本”的实践——正如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插画艺术方向第三工作室老师杨璐所言,“技法是服务主题的工具,就像学生曾子怡的《钟馗纳吉》,既保留了钟馗红衣驱邪的经典形象与核心寓意,又用马力板替代传统木板,加入黄蓝绿撞色、英文‘ZHONG KUI’等设计,让传统符号更贴近年轻人审美”。对于作品落地为抱枕、冰箱贴等文创,杨璐表示,这是为了让非遗走出展厅、融入日常,“我们不是和传承人‘PK’文创,而是用高校创意为他们提供新灵感,让钟馗年画的吉祥寓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感知”。
高校的参与,不仅是创意的注入,更是为非遗寻得当代新生的路径。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副主任董琪介绍,依托学校多学科交叉优势,师生们让科技与非遗深度融合:在漆器创作中,训练AI学习历代纹样生成新设计,还转化为可触摸的交互电路;“西安非遗动态知识图谱与数字地图”的研究,更梳理出非遗的时空脉络,让公众直观感知其内在关联,为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提供了新解。
西安文理学院指导老师涂俊表示,此次参展的合香技艺文创手串、香牌,及《长安故事》系列丝巾,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夯实了就业基础。“这既是‘产学研用’融合育人的生动体现,也搭建了专业知识转文化创意的平台,推动非遗在青年中传承创新。”
截至2025年9月,西安市有15项国家级(其中“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6项省级、323项市级非遗项目。西安市非遗中心正以非遗项目创新转化为重要契机,深化与高校的长效合作机制。搭建沟通平台,让高校的专业优势与非遗传承需求精准对接,让“创韵长安”的品牌持续焕彩,让长安大地上的非遗基因,在创意与协作中,绽放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