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纽约10月1日电 题:新一轮关税或为美国经济又添“败笔”
新华社记者陈斯达 刘亚南
美国政府新一轮加征关税措施10月1日起将陆续生效,涵盖药品、木材、重型卡车等多个领域。国际观察人士认为,本轮加征关税打着“国家安全”和保护“美国制造”的幌子,但实际上“损人不利已”,再次冲击全球供应链的同时,不仅无法推动美国“回流”制造业,还会进一步提高国内民众生活成本。
加税再扩大
过去一周,美国政府密集宣布将扩大加征关税的产品范围,涉及进口药品、重型卡车、厨房橱柜、软体家具及外国电影等。目前,药品、木材、家具等行业的关税政策已明确税率及生效时间。
其中,针对进口的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或征收高达100%的关税,定于1日生效;对进口木材和木料征收10%关税,对厨房橱柜、浴室柜、软体家具征收25%关税,定于14日生效。
特朗普在总统公告中称,木制品支撑着美国的多个关键基础设施部门,其瘫痪或毁坏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冲击,故以此根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实施新的关税措施。据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统计,在此轮关税宣布前,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措施已涵盖近三分之一的美国进口商品。
药品关税方面,欧盟和日本虽与美国政府达成贸易协议,其所生产的药品不在最新的100%关税适用范围内,但仍需缴纳上限为15%的关税;英国由于尚未就药品关税税率与美国达成一致,其生产的药品无法得到最新关税的豁免。
“回流”没效果
依靠加征关税推动“回流”制造业?不少专家表示,没什么效果。
以新一轮加征关税涉及的制药业为例,美国政府此前对制药商提出向美国消费者低价销售、在美国建厂等要求,意图以加征关税胁迫制药产业“回流”。但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谈“回流”为时尚早。
一方面,政策不明让很多药企保持观望。例如,受豁免药品范围依然模糊。目前,针对药品的加征关税措施中尚未提及仿制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数据显示,仿制药在美国处方用药中占比达90%。此外,美国政府既未说明已在美国设厂的药企是否会被豁免,也没有明确若企业只在美生产单一药品,相关豁免是否涵盖该企业在第三地生产的其他产品。
牛津经济研究院欧洲宏观负责人安赫尔·塔拉韦拉表示,具体情况还“远未明晰”。
另一方面,针对药品征收关税的决定过于仓促。对药企来说,新建工厂复杂且昂贵,通常需要经过多项监管程序和数年规划。波士顿大学凯斯特罗姆商学院副教授雷娜·康蒂认为,当新的制造工厂竣工时,本届美国政府任期或早已结束。
美国药物研究机构和制药厂商协会高级副总裁亚历克斯·施赖弗表示,加征关税将阻碍药企对美投资的计划,因为企业的关税支出本可以用来投资治疗方案与药物的研发制造。《纽约时报》报道,一些小型制药公司可能因无力将生产转移至美国,将会决定退出美国市场或出售产品线,进而影响部分对美药品供应。
民众付成本
加征关税措施正推高美国国内通胀,这已成为美国主流舆论和研究机构共识。业内人士担忧,新一轮关税产生的成本压力或进一步传导至美国消费者。
早在今年4月,美国商会就曾表示,木材、木料及其衍生产品的相关进口不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加征关税反而“将增加美国企业和住宅建设的成本”。《纽约时报》称,对家具和厨房橱柜等加征关税可能为美国消费者、购房者和建筑商带来压力,而这些群体正处于特朗普政府意在提振增长的经济领域。
欧洲制药工业与协会联合会总干事纳塔莉·莫尔说,对药品征收关税会抬高成本,扰乱供应链,“阻碍患者获得救命药”。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阿伦·克塞尔海姆认为,在他看来,关税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患者的征税”。如果制药公司发现关税导致成本增加,就会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患者。
此外,观察人士认为,新一轮关税政策可能会在已达成的贸易协议基础上增加额外负担,持续的不确定性引发其他国家不满。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商学院教授西蒙·伊文尼特认为:“与特朗普政府达成的任何协议从来都不算真正完成。”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绩效研究中心学者亚当·巴特林表示,对美药品出口量大的经济体,如印度、瑞士以及部分欧盟国家,在制药领域的竞争力可能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