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石喻涵)近日,陕西省商务厅正式公布首批“陕西省商旅名街”名单,西安大唐不夜城、老城根Gpark、宝鸡石鼓-陈仓老街等20个街区从全省众多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为何是这20条街入选?“商旅融合”如何拉动消费、激活区域经济?首批之后是否还有第二批?10月11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认定初衷:锚定“文旅强省”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双目标
“培育商旅名街,是陕西落实省委、省政府扩大消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部署的关键举措。”陕西省商务厅流通业发展处一级调研员段永安在采访中表示,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关于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先后出台,明确提出以现有资源升级改造和元素融合为着力点,依托步行街、历史文化街区、商圈等载体,打造兼具历史博览、旅游购物、休闲体验功能的商旅融合街区。
段永安表示,将商旅名街创建纳入全省提振消费硬仗和八大文旅产业链群建设,既是陕西打造“文旅强省”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持西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效支撑。通过培育沉浸式、互动式文旅消费集聚区,既能提升街区商业价值,更能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消费需求。
20条街的共性 文旅为魂 商业为基
此次入选的20条“陕西商旅名街”覆盖全省10个地市,其中关中地区占14条,占比超七成。段永安指出,这些街区的核心共性在于“文旅元素丰富、商业氛围浓厚、消费吸引力强、管理服务优”,且在区域乃至全国都具备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西安大唐不夜城便是典型代表。作为全国首批示范步行街,这里白天可观唐风建筑、赏非遗展演,夜晚则有灯光秀、实景演出轮番上演,成为游客体验西安文化的必到之地。
这一融合效应,直接体现在商户的经营数据上。茶话弄西安大区运营负责人梁峻赫介绍,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位于大唐不夜城的茶话弄“不夜城长安礼物店”营收周环比增长超200%,10月4日当天更是接近400%;从消费场景看,超75%订单来自线下门店,且订单峰值从日常的15时前后,延后至17时至19时——这恰好与游客“夜游不夜城”的出行节奏高度契合,“夜间客流的集中爆发,为门店带来了大幅增量”。
另一值得关注的街区是宝鸡石鼓-陈仓老街。段永安透露,该街区在环境设施完善、商业品质提升、文旅融合联动等方面成效显著,近期已被推荐参加新一批全国示范步行街评选。漫步老街,既能看到还原先秦文化的石鼓阁,也能找到老字号美食等,历史与现代的碰撞,让这里成为宝鸡文旅消费的新地标。
商旅融合 小切口撬动大成效
为何要如此强调“商旅融合”?段永安解释,这既是商旅名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以“小切口”撬动消费“大成效”的系统性工作。
今年上半年,省商务厅、省文旅厅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商旅名街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文化IP为切入点、以深度融合为关键点、以商业繁荣为突破点,通过“商业、文化、旅游”融合与“形态、业态、文态”融合,打造具有省内外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商旅名街集群,助力陕西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文化+商业”叠加,而是要实现“1+1>2”的效果。以西安书院门街为例,这里以书法文化为核心,街区内既有书法名家工作室、文房四宝店,也有茶馆、特色小吃铺,游客在选购书法作品的同时,还能坐下品一壶茶、尝一口陕西特色美食,文化体验与商业消费自然衔接。
段永安表示,这种融合本质上是“文化艺术创作与商业价值实现的平衡,也是生产、流通、消费的互动衔接”,需要在市场规律下找到最佳结合点。
老商圈升级 从“卖商品”到“卖体验”
此次入选的20条街区中,不少是由老商圈、老街区改造升级而来。段永安介绍,这些街区在改造过程中,均参照全国示范步行街评价指标,制定了科学完整的规划和实施方案,锚定“商业繁荣地、文化展示地、旅游目的地、对外会客厅”四大目标,在客流量、综合营收、数智化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以西安老城根Gpark为例,作为从传统商圈升级而来的商旅名街,这里不仅引入了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还打造了下沉式广场、露天剧场等公共空间,定期举办艺术展览、音乐节等活动,将“购物消费”升级为“体验消费”。
数据显示,升级后的老城根Gpark客流量年均增长15%以上,综合营收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西安城西片区的消费新引擎。
评选有标准 公众可参与
首批“陕西商旅名街”的认定过程严格规范。段永安介绍,认定工作始于2024年,经地市商务、文旅部门筛选审核、择优推荐后,省商务厅先进行梳理初审,再组织第三方机构召开专家评审会,依据《陕西商旅名街评定规范(暂行)》《陕西商旅名街评价指标》,从“总体定位、环境设施、功能品质、智慧水平、文化特色、管理运营、综合效益”7个方面25项指标进行打分排序,最终形成认定建议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发文确认。
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并非“旁观者”。段永安透露,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名单公示和动态管理环节——已认定的商旅名街原则上每两年复核一次,若出现服务质量下降、消费者投诉集中等问题,将面临整改甚至摘牌的风险。
消费者能获得什么?更优质的体验与保障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商旅名街”与普通商业街有何不同?段永安坦言,两者本质上都是消费载体,但商旅名街在“历史文脉与建筑风貌的观感、商品和服务的品质保证、业态布局的科学合理、消费环境的安全便捷”等方面更具优势。
以大唐不夜城为例,游客不仅能在街区内找到从平价小吃到高端餐饮的各类美食,还能通过“智慧导览系统”快速查询商户信息、演出时间。
其中,茶话弄等品牌门店针对游客需求,还推出了“长安主题包装”“便携外带杯”等服务,让消费体验更贴合旅游场景。“这种优势不是靠‘贴标签’得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的运营优化积累的,消费者实地体验后就能明显感受到。”段永安说。
政策支持+动态监管 避免“重认定、轻运营”
被认定为“陕西商旅名街”后,街区能获得哪些实际支持?段永安透露,目前各级政府主要在“改善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提供支持,省商务厅已联合财政厅印发通知,明确对首批商旅名街项目以“免申即享”的方式给予资金奖补,后续还将开展案例推介、模式推广、授牌激励等活动,提升街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针对公众关心的“如何避免重认定、轻运营”问题,段永安表示,省商务厅将从三个方面发力。加强统筹协调与调研督导,指导地市和街区制定“一街一策”实施方案,将商旅名街建设与商贸、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保持支持政策的连续稳定,通过资金奖补引导运营主体重视管理创新与服务优化,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统计街区客流量、综合营收、业态结构等数据,开展调研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运营中的问题短板。
未来:第二批名街将“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首批20条商旅名街公布后,不少市民和游客关心“是否会有第二批”。对此,段永安明确表示,陕西培育商旅名街的工作不会止步于首批,未来将按照“成熟一批、巩固一批、带动一批”的思路,持续推进创建工作。“目前第二批的具体时间表尚未确定,但我们会根据首批街区的运营情况、各地申报意愿等因素,适时启动后续认定工作,争取让更多优质街区加入进来,形成‘陕西商旅名街集群效应’。”
如何平衡商业盈利与文化传承?段永安认为,这需要运营主体、商户共同探索。“过度商业化会失去文化本真,只谈文化传承则难以持续运营,关键在于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他以大唐不夜城为例,指出该街区通过“文化展演引流、商业服务变现”的模式,既让游客感受到了西安的历史文化魅力,也让商户实现了盈利,“这种模式值得借鉴,但每个街区的文化特色、商业基础不同,不能简单复制,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