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戛洒江畔迎来成群结队的候鸟,当地的年度鸟类环志工作也已经启动。
新平县位于哀牢山脉中段东麓,大量候鸟经由此地南下越冬。在雾气浓重的夜晚,候鸟迁飞时大多低空飞行。这也是候鸟环志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候。
金山丫口鸟类监测环志站工作人员 李伟:这个是红尾伯劳。天气冷了,第一时间把它弄下来。我们每天都是一整夜地守在网边上,避免这个鸟撞到网以后它乱窜乱跳,受到二次伤害。
在新平县境内,金山丫口鸟类监测环志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鸟类环志标准站。工作人员会对鸟类进行物种鉴定、体长测量、拍照记录,佩戴好环志或定位装置后放归自然,后续再通过技术手段研究候鸟的迁徙规律。环志站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伍和启,正带队给鸟类佩戴环志。大杜鹃,是他们这次的主要研究目标。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伍和启:像大杜鹃它是巢寄生的物种,幼鸟出生以后就没有见过它的父母,它迁徙的路线是怎么找到的,决定这个迁徙路线的一些机制是什么。
大杜鹃,俗称布谷鸟,不筑巢,而是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幼鸟出生后会将宿主的蛋或幼鸟挤出巢外,独占宿主的喂养,繁殖方式十分独特。去年,有两只大杜鹃在金山丫口被标上环志后,先是飞往非洲过冬,后又在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度夏,展现出强大的迁徙能力。今年,科研团队再次来到金山丫口,计划扩大大杜鹃的追踪样本。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伍和启:这次环志结果还不错,我们又增加了5个大杜鹃样本。
位于哀牢山脉的金山丫口海拔约2400米,在2023年被纳入第一批云南省候鸟迁徙通道重要保护地点。入秋以来,大量候鸟陆续“打卡”这条迁徙通道。
金山丫口鸟类监测环志站工作人员 李星志:到10月10日,我们总共环志了1504只,跟往年相比,这个数量偏多一点,证明了我们鸟类通道保护得比较好。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伍和启:跟云南省其他候鸟迁飞通道比较,鸟体型的变化、大小差异非常大。丰富的鸟类多样性,为我们在这边研究鸟类有很大的帮助。
自2004年启动环志工作至今,金山丫口环志站已累计环志候鸟超6万只。随着迁徙候鸟数量持续增多,环志站工作人员已开启全天候值守模式。该站今年计划完成2200只鸟类的环志任务,工作将持续至12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