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新闻1+1丨宜居城市,究竟该如何打造?

新闻1+1丨宜居城市,究竟该如何打造?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6 10:52:18
分享到:

近日,我国第一份关于宜居城市的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它的全称是《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总体要求》,包括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及基础设施六大维度,搭建起一个非常系统的关于宜居城市的指标框架。那么宜居的基本原则到底是什么?我们建立起这样一套指标体系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一座城市是否宜居,谁说了算?《新闻1+1》关注:宜居城市,究竟该如何打造?

第一份关于宜居城市的国家标准

意味着什么?

一个城市是不是宜居,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能不能让这个城市里的居民以尽可能少的居住的成本,去获得尽可能大的居住的效应。这份国家标准当中,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一些数据和维度呢?过去,我们看到过各种各样的机构去做关于宜居城市评选的排行榜,这一次是第一次出台了国家标准,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这份国标就成为唯一的一个参照系,或者说它未来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没有一个强制性的作用?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邵超峰: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认为原来很多人关于美丽城市、一级城市有很多评价,他们更多是从工作的方式来考核工作的成效和工作的成果。这次标准我们更多考虑从人的需求角度来出发,让城市的居民来感受,一个城市是不是宜居,是不是他们想要的城市。当然,这个标准目前也是一个推荐标准,让大家来指导性的进行探索和应用,为未来的推荐性的强制国标来提供一个基础和参考。

关于宜居城市的概念内涵

应该怎么来解读?

在起草和制定这份标准的过程当中,有六十多个专家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参与,其中讨论时间最久、最激烈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参考一些国际的理念和标准?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邵超峰:这个标准从开始立项到最后完成大概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讨论争执的是特别特别热烈。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宜居城市?关于宜居城市的概念内涵应该怎么来解读?我们在讨论过程中也对接了国际的一些典型的做法,包括像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等关于城市的一些考核方式,尤其是对标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形成了宜居城市的四个基本原则、六个维度,丰富我们美丽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包括以人为本、因城施策、共享共治、适度而为。我们也达成了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治理,这样六个维度。

这份标准怎么调整以往的相对短板?

在这份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人们内心的一个幸福感有没有获得提升,或者内心的一个感受如何。实际上在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在讨论城市建设的时候,更看重的是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硬件的完成度怎么样,对于软件这方面是相对会比较轻忽的,这次我们在标准上如何去纠偏?怎么去调整以往的相对的短板?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邵超峰:首先我们也肯定了,基础设施对城市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我们六个维度里边也特别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衡量方式和方法。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得好和不好、丰富和不丰富,是有定量的、可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这些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但是在这种基础之上,我们更强调基础设施它的利用效率,它是不是闲置的?它是不是为城市的居民来提供服务的?在这个基础上考虑了两个方面:

  • 我们考虑到治理的维度,怎么来让基础设施能通过共建共享能够服务到城市的居民,能够让大家能够感受得到、摸得着。

  • 同时我们也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它想要发展得好,它得有城市的文化和底蕴,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特别强调,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是我们和以前其他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增加了治理和文化这两个维度,这也是我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里特别强调的,文化这样一个内容。

如何为不同城市“量身定制”宜居方案?

宜居城市不只是一个城市管理者的课题,它需要每一个住在这个城里的居民共同去打分、去答题,那么我们接下来如何去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协同治理呢?我们在说到宜居城市建设的时候,不同的经济发达程度的城市它对于完成这些指标的难易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相对来说经济实力偏弱,一些小的城市,甚至一些小的县城,他们怎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打造一个尽可能舒适的宜居城市呢?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邵超峰:因为我们知道,每个城市它发展的经济水平是不一样的,它的资源环境的禀赋条件也是有差异的,包括气候条件,所以我们认为每个城市都可以建设更宜居的未来。当然,不同的城市我们认为它更多的要遵循三个规律:

  • 第一个规律,如何让它的资源禀赋条件,也就是说它有多少家底、能干什么事情要摸清,要遵循这个城市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 第二个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就是经济规律。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阶段,它在这个阶段下能干什么、能激活哪些城市的发展要素,这个是需要系统来考核的,这就是经济学的规律。

  • 另外一个就是历史发展规律,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它是由历史演进和形成的,在历史演进过程当中,我们形成了多民族共享共治的城市发展氛围,如何来尊重当地本土的文化也特别特别重要。

比如台儿庄,通过城乡融合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台儿庄古城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像桂林的阳朔,它通过城市更新,打造全域旅游城市,让这个城市也变得更漂亮,更宜居。像潍坊,通过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城市,来推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也成为山东的一个标杆性城市。所以我们认为不同的城市要如何来激活它的这种发展要素,让它的资源禀赋充分的发挥,让这个城市更有活力,更有朝气,更有吸引力,这才是关键的。我们在这个标准的编制过程当中,也考虑了这样一些要素。

作为居民,可能你并不了解一座城市的数据怎么样、指标怎么样,但是如果你就想待在那里,这可能就是最本质的宜居。它可能首先是来自很多数据的完成,但是最终一座城市宜居与否的体现,还是来自人们内心的向往。

(编辑:薛璐(见习))

(责编:荆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