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香港七旬老人徒步6036公里重走长征路

受《红星照耀中国》影响 感慨收获无价

香港七旬老人徒步6036公里重走长征路

受《红星照耀中国》影响 感慨收获无价

2025-10-19 18:47:26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石喻涵 程霜)2025年10月19日清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的阶梯上,74岁的郑镇炎扶着栏杆缓缓攀登。当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终于完整映入眼帘时,这位香港老人伸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触碰碑座上“1935年10月19日”的铭文,眼眶泛红。

这一天,距离他从江西于都出发已过去250天。脚下的6036公里征途,恰好与红军长征的路线重叠。期间,他一共用了6双鞋,平均每天徒步25公里。在当天举行的“长征足迹 共绘青春华章”第二届新时代青年“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启动仪式的人群中,他磨旧的登山鞋和褪色的背包格外醒目。

“是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让我动了心。”郑镇炎的普通话里带着港腔。这位出生于1951年的老人,退休后曾反复研读这本红色经典,书中描述的延安岁月让他魂牵梦萦。于是,去年7月17日,他背上12公斤重的行囊从于都出发了。

重走长征路的艰难远超想象。习惯了香港亚热带气候的他,在贵州四川的夏季遭遇刺骨寒意,雨水浸透衣物时只能靠体温烘干。“红军当年连鞋都没有,我这点苦算什么?”每次想退缩,他就摸出怀里的书翻翻。

支撑他走完全程的,除了信仰还有沿途的温情。“当大家得知我来自香港重走长征路时,都主动与我交流。”郑镇炎回忆,在广西山区,壮族老乡记得他的农历生日,硬是把赶路的他拉进家门煮了长寿面;贵州苗寨的妇女们送来自家种的水果,帮他把湿衣服烤干;云南傈僳族大叔腾出厢房,让他能安稳写下当天的日记……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当他得知固原市第二中学在过去30年时间里坚持每年组织数以千计的学生,徒步到50公里外的任山河烈士陵园祭拜先烈后,郑镇炎联合老同学各捐资5000元帮助该校有需要的贫困学生。随后,他也徒步至该烈士陵园进行了祭拜。“这些温暖比任何补给都管用。”郑镇炎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画面里的少数民族群众笑容淳朴。

最惊险的一次,他因为提前入住民宿,躲过了次日凌晨的山体塌方。当看到200多米长的塌方体阻断道路,而政府连夜组织施工、次日即恢复通行时,他在日记里写下:“斯诺笔下的高效与赤诚,如今依旧鲜活。”

在纪念园前,郑镇炎驻足良久。“通过书本知道延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走到这里才懂什么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他曾在陕北农村看到,村民们围着老党员听长征故事,孩子们捧着红色绘本认真研读,这场景让他想起书中描述的延安窑洞里的学习氛围。

跟随郑镇炎一起的,还有保障车司机罗兵。他的讲述,让这近一年的经历更添传奇色彩:200多天里,老人每晚坚持写日记,哪怕遭遇三次塌方、寒风中等待两小时,回到民宿仍会点亮台灯记录当天见闻。“有次我们走了18公里山路,我累得倒头就睡,凌晨两点起夜,还看见他在整理笔记。”罗兵的语气里满是敬畏。

如今站在长征胜利的终点,郑镇炎却坦言“这只是开始”。他计划用半年时间整理日记和影像资料,“要把亲眼所见的变化告诉香港的年轻人”。当被问及是否后悔这般辛苦,老人笑着说:“身体比出发前还好,而且精神上的收获是金钱买不到的。”

启动仪式结束时,参加活动的青年们围着老人请教重走长征路的故事。“有机会就要走一走长征路,哪怕一小段也好,体验一下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郑镇炎说,希望让更多香港人了解这段历史。

(编辑:薛诗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