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四五”
开栏语:当“十四五”规划的蓝图即将收笔,三秦大地早已绘就满卷风华。这五年,是陕西在现代化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的五年,也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五年。从今天起,三秦都市报全媒体推出《我们的“十四五”》特别策划。
记者将走进交通场站,记录“说走就走”的便捷如何改变生活半径;探访校园与实验室,看科技教育的种子如何在沃土中萌发;驻足商超菜场、漫步绿水青山,感受消费升级的活力与生态保护的成果,更会深入乡村田野、社区院落,倾听民生改善与乡村振兴带来的心声……通过这些“小视角”,串联起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陕西“米”字型高铁网铺就幸福通途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石喻涵)“以前寒暑假回山东,绿皮火车摇20多个小时,没座位就只能在过道站着,到家腿都肿了。现在坐高铁6个多小时,上午出发,晚上就能到家吃妈妈做的晚饭。”在西安打拼的山东人田辉的感慨,道出了陕西“米”字型高铁网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变。从跨省返乡的便捷高效到周边出游的轻松惬意,一张覆盖全域、联通四方的高铁网络,正让“诗和远方”变得触手可及。
陕西“米”字型高铁网以西安为中心,规划建设8条放射线,总里程超2000公里,预计2026年全面建成。这张钢铁网络中,东西轴的西安至包头高铁即将贯通,南北线的西十、西康高铁串联起关中平原与长江经济带,延安经榆林至太原、汉中至巴中等支线则编织出密集的交通脉络,将呼包鄂榆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纳入一日生活圈。
其中,西康高铁作为国内首条穿越秦岭主脊的高铁,桥隧占比高达94%;西十高铁的汉江特大桥施工精度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友谊隧道成功穿越武当山复杂地质带……
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让跨省出行不再是负担。田辉的求学记忆里,西安到山东的绿皮火车车次稀少,仅有的几趟分散在中午和下午,学生时代拮据的他只能选择硬座,遇到客流高峰甚至要全程站立。
如今,G2053次、G2064次等复兴号列车穿梭于西安与山东之间,西安北到青岛最快仅需6小时8分,到济南最短用时4小时零3分。舒适的座椅、平稳的运行、便捷的购票系统,让“当日往返”“周末探亲”成为常态,曾经漫长的返乡路,如今变成了温馨的亲情连线。
对于西安市民朝铭君而言,高铁网络让家庭出游有了更多选择。“有了孩子后,4小时内的高铁直达城市是首选,成都就成了我们的出游首选。”翻开西安北到成都东的高铁时刻表,每天有20余趟列车开行,最快的G89次仅需3小时9分可达,二等座票价263元,让“早吃泡馍、午涮火锅”的跨城生活成为现实。
以往觉得偏远的川蜀景点,如今在高铁的串联下变得轻松可达,带娃出行的疲惫感大幅减少,家庭出游的频率也显著提高。这种便捷不仅体现在西成高铁,随着西延高铁2025年底通车,西安到延安将缩短至1小时左右,“一日游双城”将成为常态。
这张钢铁网络的价值,远不止于出行便利。开通后的西延高铁,将串联起黄帝陵、壶口瀑布等景区,预计带动沿线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同时让洛川苹果最快40分钟就能送达西安市民餐桌。
从绿皮火车的漫长等待到高铁时代的朝发夕至,从偏远景点的遥不可及到周末出游的说走就走,陕西“米”字型高铁网正在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空间观念。这张不断延伸的钢铁脉络,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民生幸福的延伸、区域发展的引擎。
随着2026年全面建成的目标日益临近,更多人将享受到“家门口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