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金秋时节的三秦大地,丰收的画卷在田野间铺展。三秦都市报策划推出《他们是乡村新“媒”人》系列报道,看这群“新农人”如何搭建“云”上桥梁,把“网络流量”变成“兴村能量”,让丰收的果实变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从手写订单到AI赋能,我见证了电商行业的迭代,也希望帮更多人搭上时代快车。”作为宝鸡市资深电商人,宝鸡市商务局工作人员、“淘陈仓”公益电商平台负责人李娜的电商之路,始于2010年的一家小小淘宝店,如今已延伸成覆盖宝鸡全市的电商培训与品牌推广版图。


2010年,尚在求学的李娜开启电商尝试,在淘宝店售卖擀面皮、猕猴桃等本地农产品。“那时没有机打订单,一晚上要手写上百张单子,猕猴桃还要亲自去宝鸡眉县亲戚家验货。”回忆初期创业,李娜印象深刻。2013年,随着社交电商兴起,她成为平台首批销售团长,团队规模一度达1万多人,电商模式也从传统淘宝转向社群运营,手写单逐渐被系统机打单取代。
2018年,在宝鸡西山工作期间,李娜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乡镇合作社,开展电商培训、拍摄产品视频。她策划的樱桃采摘节、花椒丰收节等活动,让原本依赖游客购买的农产品,吸引来甘肃等地客商;牵头打造的“西山五美”区域公用品牌,让西山花椒、西山苹果、西山核桃、西山土蜂蜜和西山柴胡等特色产品走出深山。
2020年社区团购兴起,李娜顺势切入直播带货,完成从淘宝电商、社群电商到兴趣电商的全阶段转型。“每一步都要跟着市场变,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她笑着说,如今培训内容已从最初的平台操作流程,升级为短视频运营、抖音直播及AI技术的电商应用。



从“卖货人”转向“培训人”,李娜曾在贵州等地讲授农产品包装、品牌打造等知识。“当地农户不知道土豆要包装防损耗,我们教他们从初级农产品向商品转化,打开销售渠道。”这让她意识到,电商人才短缺是乡村电商发展的痛点。
因工作突出,她先后被调至陈仓区农业农村局、宝鸡市商务局,专门负责电商工作,建成陈仓区电商运营中心,累计培训电商从业者数千人。
“宝鸡不缺好产品,缺的是会运营的人才和稳定的供应链。”谈及本地电商现状,李娜直言。她发现,不少农户保守经营,缺乏常态化运营意识;优质农产品因供应链不完善,难以达到大平台“单品千单、评分4.8以上”的要求。为此,她带领团队以“公益电商”为定位,免费为企业上传产品、拍摄宣传素材,对接全国供应链资源。
在她的推动下,龙山玉珠葡萄通过品牌差异化宣传,有机出口价达30元/斤;西山花椒借助电商推广和采摘节活动,成为宝鸡知名品牌;眉县猕猴桃、岐山擀面皮等通过供应链升级,稳定对接大平台销售。“我们的目标不是单纯带货,而是让好产品有好品牌、好销路。”
李娜透露,去年团队销售土豆、洋葱等农产品超10万单,樱桃、甜瓜等生鲜产品通过精准对接,实现产销两旺。
三秦都市报记者 石喻涵 程霜 马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