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我的棉絮画要送爸妈!”非遗进校园 课堂秒变“体验馆”

“我的棉絮画要送爸妈!”非遗进校园 课堂秒变“体验馆”

2025-10-28 21:30:08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夏明勤)“袋子里是不是有魔法呀?怎么总也掏不完!”10月28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一年级的三个教室里,稚嫩的惊叹与欢笑声此起彼伏。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主办,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承办,雁塔区文化馆协办的“指尖传非遗,课堂润童心”活动,正以“轮流展演”的形式,让非遗走进每个班级,让孩子们亲手触摸、亲眼见证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

为贴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校园文化氛围,活动前期,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与学校反复沟通,设计了“手工技艺教学”“非遗展演进班”两大核心环节,让老手艺变成孩子能上手、爱参与的趣味体验。

“手工技艺教学”环节,4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西安特色非遗项目“走班授课”,每个教室都成了“非遗小工坊”。

棉絮画课堂里,传承人先把浅绿色棉絮铺在硬卡纸上,指尖轻轻一捻、一铺,再用镊子细细拨弄,“草坪”的层次感就出来了;又取来一团白棉絮揉成圆球状当熊猫身子,揪下小团黑棉絮贴出眼睛、耳朵和四肢。教室里满是“老师,我这样对吗”的稚嫩提问。三班学生冀云熙举着自己的棉絮画作品,兴奋地说:“太神奇了,我要把它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

莲湖面塑课上,孩子们跟着传承人捏出小巧摆件,老手艺被童真赋予新活力。

秦腔脸谱绘画和木板拓印的代表性传承人,分别先用通俗语言讲述非遗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点,再现场演示制作步骤,手把手指导学生创作。学生们热情高涨,在绘画、拓印间迸发创意,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魅力,既锻炼了色彩搭配与动手能力,更在心中埋下传承种子。

“非遗展演轮流转”环节更热闹。秦腔代表性传承人,先亮开嗓子为孩子们演唱《三滴血》经典唱段时,孩子们忍不住摸摸她的辫子、戏服,甚至将脸轻轻贴在她身上,感受秦腔服饰与唱腔的美,当她展示云袖、摇袖、转手绢时,孩子们纷纷惊叹“哇,好美!”

华山戏法代表性传承人带着“神奇布袋”依次走进各班:孩子们瞪大眼睛,生怕漏掉哪个细节,紧张又认真的模样逗笑全场,当他将一张纸巾撕碎塞进嘴里,再一扯,竟拉出长长纸带,纸带越扯越长,怎么也不断,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

木偶代表性传承人手举着孙悟空,在三个教室轮流“亮相”——转金箍棒、眨眼、互动,每个班的孩子都凑到跟前,好奇地探寻木偶背后的“小机关”。

“平时我们也进行一些传统文化教学,但今天孩子们看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时,眼睛都在发光,这就是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一年级年级组长张玲玲看着教室里热闹的场景,深有感触地说。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长期致力于非遗保护与传承,此次活动是非遗与教育融合的重要实践。未来,馆方将继续坚守“非遗保护传承从娃娃抓起”理念,策划更多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在校园课堂焕发新活力,助力更多青少年成为非遗的了解者、喜爱者与传承者,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编辑:钟雨琪)

(责编:舒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