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见习记者 李昱霖)在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宝鸡展区,一盒盒印着“羊吉岭”商标的甜柿产品旁,宝鸡乔山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大哥没有仅仅吆喝卖货,而是向围观的客商描绘着一幅生动的图景:“在我们乔山脚下,春天娃娃们能来研学,夏天游客能林下捡鹅蛋,秋天满山摘柿子,冬天围着火炉喝我们自酿的柿子酒……”

这幅充满田园诗意的画卷,正是本届农高会主题“新质生产力·农业新未来”的一个鲜活注脚。从2015年栽下第一棵柿树苗起步,这家位于关中著名柿树优生区——扶风县天度镇杨继岭的合作社,已演变为一个驱动农民共富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它的成长史,为解读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份沉甸甸的“田间报告”。

产业之新:从“单一品类”到“复合生态”
面对过去柿子“烂在树上没人要”的困境,2015年成立的乔山合作社,没有走传统的老路。“我们首先瞄准了‘水果甜柿’这个优质单品,在乔山脚下这片优生区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这是我们的根基。”理事长赵大哥介绍。

但单一农业的风险犹在。合作社很快开启了“裂变”模式:在柿子树下养起鸡鹅,禽类除草治虫,粪便还田肥地;林间空地种上中药材,提升土地附加值。一套“以短养长、生态循环”的复合种养模式就此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我们来说,首先就是打破‘看天吃饭’的单一模式,通过生态循环和多元经营,实现‘规划吃饭’,让土地的产出效益最大化。”赵大哥解释道。这种对传统农业生产体系的重塑,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科技之新:从“初级农产品”到“高科技商品”
好果子如何卖出好价钱?科技是关键一环。合作社深知,必须让农产品摆脱原始的、未经加工的农产品形态,向产业链下游要效益。

在种源上,他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持续引进和培育抗病性更强、甜度更佳的新品种。在产后环节,合作社建起了标准化加工车间,引入现代化设备,开发出柿饼、柿子醋、柿子酒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一颗柿子,如果只卖鲜果,价值有限。但变成柿饼、柿子酒,价值就能翻好几番,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鲜果集中上市的压力和损耗问题。”合作社的技术员告诉记者,攻克柿子醋发酵、柿子酒酿造等工艺难题的过程,就是科技赋能最直接的体现。

业态之新: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卖文化”
如果说一产的优化和二产的深化是“强身健体”,那么三产的融合则是为农业“注入灵魂”。乔山合作社没有止步于生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田野。
他们深度挖掘当地资源,打造出“吃、住、研学、旅”一体化服务。秋季的柿子采摘节吸引八方来客,农耕文化体验让都市人找到乡愁,精心设计的研学课程成为学生们生动的自然课堂。甚至连“羊吉岭”这个品牌名,也源自当地地名“杨继岭”的雅化,将地方文化融入品牌故事。“新质生产力催生了新业态。我们现在不只是卖产品,更是卖一种体验,卖一种文化,卖一种乡愁。这让农业跳出了‘一亩三分地’,开辟了全新的增收渠道。”赵大哥说。
主体之新:从“传统农户”到“新型农民”
一切的创新,最终要靠“人”来实现。新质生产力在田野的落脚点,是培育一代“新农人”。
合作社的带头人赵大哥,本身就是一位有眼光、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代表。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激活了当地的农民。许多原本守着几亩薄田的村民,如今有了多重身份: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入股合作有股金,有的还成了民宿管家或旅游向导。
“以前种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我在合作社上班,一个月就有近3000元稳定收入,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踏实多了。”正在合作社包装车间忙碌的村民李大姐脸上洋溢着笑容。她的转变,是许多参与合作社的农民的缩影。新质生产力,最终激活了人这一最核心的要素,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乡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被誉为“中国农业奥林匹克”的农高会舞台上,乔山合作社的故事或许只是万千案例中的一个。但它清晰地表明: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并非遥不可及的实验室概念,而是扎根于泥土、成长于实践、惠及于农民的生动现实。当科技、产业和人在田野上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农业的新未来,便已在这片被柿子映红的乔山脚下,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