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刘美)金黄的小米粥在铁锅里咕嘟冒泡,浮起的米油香气四溢;数字沙盘上,光点流转间勾勒出黄土高原的现代农业图景;崭新的“鱼河大米”品牌标识前,客商络绎不绝。这一幕幕,都在讲述着黄土高原上正在发生的农业变革。
作为全国农业的年度焦点盛会,杨凌农高会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台”,也是区域农业实力的“竞技场”。在第三十二届杨凌农高会上,榆林展团以13项后稷奖的优异成绩,三大区域公用品牌的集中发布,以及70.35亿元的签约项目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而这背后,是榆林作为农业大市,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探索旱区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长期努力。


13项荣誉见证产业硬实力
10月26日,农高会C馆南广场上,后稷奖颁奖典礼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记者从颁奖现场了解到,榆林展团在本届农高会上共荣获4项“后稷特别奖”和9项“后稷奖”。这些奖项覆盖了肥料、副食、小杂粮等多个品类,展现了榆林农业产业的多元布局,凝聚着技术创新对农业产业链的重塑力量。

特别奖项目中,“多物牌微生物菌剂”代表着农业科技的前沿探索;“曼乔牌红枣咖啡”展现了传统农产品的创新深加工思路;“葭州白云论道牌白酒”和“付翔牌炉馍”则体现了地方特色产品的品牌化成果。


后稷奖的获奖名单同样丰富多彩。从“窑洞小院牌小米”“黄土恋歌牌绿豆”等杂粮产品,到“少飞一绝牌包头肉”“塞北人牌黄馍馍”等特色食品,横跨了榆林农业的多个领域。
“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坚守品质的最大肯定!”米脂县益康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丹手捧奖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介绍,公司的油小米口感软糯香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铁、锌等营养物质,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谈及未来,李丹表示公司将紧跟米脂小米全产业链发展步伐,深化与种植基地的合作,从源头保障原料品质,让这份醇厚的米香飘进更多家庭的餐桌。
这份荣誉背后,是榆林作为农业大市的坚实根基。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102.2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以上,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行列。作为粮食生产核心支柱的玉米产业,更在本届农高会交出重磅答卷:10月25日发布的“十、百、千、万”亩玉米高产成果中,“十亩田”亩均产量达1505.3公斤,创陕西省春玉米同类规模单产最高纪录;经综合评定,榆林玉米高产成果位列陕甘宁地区第一、全国第三,为西北旱区玉米生产树立了高产典范。
目前,榆林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已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总产超160万吨,较十年前大幅增长近50万吨。在当前水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玉米产业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实现突破,不仅成为区域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以实打实的高产数据,印证了榆林探索旱区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显著成效。
科技重构旱区农业图景
在C馆224平方米的榆林展区内,12个县市区的农业“优等生”琳琅满目。

而其中占据C位的则是一个巨大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沙盘。
沙盘前,参观者纷纷驻足。光、电、声控技术的完美融合,将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生动再现。实时跳动的数据弹窗,精准标注着育种基地、组培中心、智慧大棚等产业链关键节点,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
“这个沙盘展示了我们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丰硕成果。”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副科长张芮银向记者介绍道。他特别提到与江南大学的合作项目,双方聚焦荞麦、小米、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签约了7个合作项目,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美丽蝶变。
在马铃薯展位前,三层展品讲述着“土蛋蛋”变“金豆豆”的故事。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心市场营销科科长薛伟如数家珍般地介绍:“我们带来了从鲜食、加工到育种的系列产品,既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的‘榆林马铃薯’鲜品,也有可直接冲泡的马铃薯营养粉,还有用于高端育种的脱毒种苗。”

对于旱作农业占比超七成的榆林而言,水资源曾是发展瓶颈。如今,“机械化全膜深沟探墒抗旱绿色高产技术”的推广,彻底破解了这一难题。佳县白云论道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艳深有体会:“科技让高粱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我们通过保底价收购构建产销链,让农民不愁种、不愁卖,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了富民效益。”
从“土特产”到“金名片”
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犹如为榆林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本届农高会期间,榆林市集中发布了榆阳“鱼河大米”、定边“红花荞麦”、府谷“海红果”三大区域公用品牌,标志着这些特色农产品正从“优质产品”向“知名品牌”华丽转身。而这一升级的核心动力,正是科技创新对产业价值的深度挖掘。

在“鱼河大米”展位前,新推出的品牌标识格外醒目。鱼河四娃家庭农场负责人常成一边整理新包装,一边告诉记者:“这个统一的‘身份标识’,不仅提升了产品形象,更坚定了我们把榆阳水稻产业做优做强的决心。”
定边“红花荞麦”展台前,参观者络绎不绝。荞麦米、荞麦啤酒、荞麦可乐、荞麦醋、荞麦茶等系列产品整齐陈列,宛如一场荞麦盛宴。陕西定之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勇飞信心满满地说:“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布,将让‘定边荞麦’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我们的‘定之荞’系列产品也会更受市场认可。”
府谷“海红果”展位则以其独特的“酸甜诱惑”成为展区内的又一亮点。府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温文军介绍,目前全县海红果种植面积已达5.1万亩,年均产量近4万吨,开发出的40余种深加工产品,如今已远销全国各地。

从展品到商品,从资源到品牌,从传统到创新,榆林农业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在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技术突破打破资源约束,产业升级重塑发展格局,榆林不仅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更为全国旱区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榆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