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丽莉 见习记者 宋可青 张桢璐)深秋时节,西安长安公园西门内一片热闹景象。70 余亩 “桂花球” 水稻铺展成金色海洋,这片嵌入城市公园的稻田,以 “公园 + 农业” 创新模式,让农耕文明在都市空间焕发新生,成为市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走进长安公园农耕功能区核心——稻香园,木栈道旁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弯腰颔首。7 岁女孩朵朵拉着妈妈的手在栈道上奔跑,兴奋地喊着:“快看,稻子都弯着腰呢!” 家长们借此机会,指着稻穗向孩子讲述 “盘中餐” 的由来,让 “粒粒皆辛苦” 的道理有了鲜活具象的注解。作为北方城市中少见的连片稻田,这里不仅是高颜值景观,更是生动的自然课堂。

这片稻田的诞生,源于对土地属性的尊重与创新。据了解,长安公园规划时发现,西门附近地块属永久性基本农田。在“非粮化”政策要求下,设计团队摒弃简单铺设草坪的方案,决定打造兼具生产与休闲功能的都市农田,既守住耕地红线,又为城市注入田园气息。设计师依坡造田划分三个台地,从子午湖引水构建循环灌溉系统,使湖水经稻田净化后再回流湖中,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

62岁的高女士是稻香园的“常客”,每天来此散步已成为她的生活仪式。“十几年前我还在村里种稻,没想到城里能再见到这景象。” 阳光明媚时,她总会带着相机记录稻田变化,镜头里的稻浪,让她记忆中的农耕岁月愈发清晰。

为让市民深度参与其中,稻香园配套了完善的体验设施。环绕稻田的小火车轨道上,观光列车缓缓驶过,乘客透过车窗便能触摸到稻穗;西侧的大风车既是园区地标,也是登高观景的绝佳地点,登上二层平台可俯瞰整片田园画卷;田埂间的停留平台和二十四节气文化墙,为休闲时光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去年秋天,公园还在配套建筑前的台阶平台举办音乐会,稻香与旋律交融,成为市民心中难忘的记忆。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片稻田承载着长安的农耕传承。东汉以来,长安便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上世纪 90 年代 “桂花球” 稻米更是享誉陕西。如今,公园选用这一传统品种,采用自然农耕法种植,收割后加工包装的大米供市民选购,让老味道在都市里延续。从春天育秧、夏日除草,到秋日收割、冬季休耕,稻田的四季变化为公园增添了生动的时间刻度。

“我们想让公园不只是休闲的地方,还能传承农耕文化。稻香园只是开端,周边正在打造综合农耕基地,这种模式也能为其他公园提供借鉴。” 公园工作人员张先生向记者介绍道。

夕阳西下,小火车的鸣笛声渐远,稻田里的稻草人静静伫立。晚风拂过,稻穗的清香飘向远处的居民楼。在长安公园,农业不再是乡村专属,公园也超越了休闲的定义。这片金色稻田证明,城市与田园并非对立,当农耕文明嵌入现代公园,便能生长出兼具生态价值与人文温度的都市风景,让人们在钢筋水泥间,始终能触摸到土地的脉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