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石喻涵)11月3日9:30,西安高新区秦渡街道千王村的道路已被蜿蜒的长队占据。“现在一人限买一袋,来晚了连号都领不上。”排在队伍前列的王女士晃了晃手中的号码牌说道。这样的火爆场景,已经持续了近10天,大伙慕名而来只为买锅巴。
家住西安市长安区的张景谋特意骑摩托车赶来,排队两小时后终于购得心仪的锅巴。他说:“就是小时候的味道,以前经常吃。这次限购一人只能买一袋,我准备自己家留点,再给亲朋好友分着尝尝。”在队伍旁,村民任石平则卖起了柿子和烤红薯。他笑着说:“人家生意好,来咱们这儿的人就多了,也把我们的生意照顾上了。”
日均1300斤供不应求
“有市民早上6点多就来排队,中午12点多就卖空了,每天生产1300多斤,依然供不应求。”陕华洋锅巴厂工作人员蔡征介绍,自从几天前锅巴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这样的热销场景就成了日常。
厂区负责人刘亚妮坦言,突如其来的“泼天富贵”既意外又让人欣慰:“我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认可。原本以为今天周一人能少点,结果早上5点多工人还没开工,就已经有人来排队了。”
锅巴热销的背后,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刘亚妮介绍:“蒸熟后的大米需要自然晾凉、自然发酵,这个过程不能急,要是发酵时间不够或者温度把控不好,锅巴就没有酥脆的口感。我们加班加点生产,但工艺要求不能降,希望大家多些理解,给我们时间做出安全合格的产品。”
在厂区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与谷物的焦香交织,工人围绕生产线忙碌不停:大米筛选、清洗浸泡、碾轧成型、油炸调味,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我们现在满负荷生产,但还是赶不上需求。”刘亚妮说。
这家在秦渡街道扎根十多年的锅巴厂,此前一直以供应农贸市场、餐饮店为主,8斤重的大袋锅巴因性价比高、风味地道,是很多面馆、火锅店的“标配配菜”,从未想过会成为普通消费者争相抢购的“网红零食”。
锅巴“流量”带热当地美食
谈及品牌的起源,刘亚妮回忆道:“我一直在做食品批发,后来想做一番自己的事业,就决定投资做锅巴。最初厂址在秦渡街道白羊寨村,后来搬到这里,自己买地盖厂房,过程非常艰辛,一转眼已经十多年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阳锅巴风靡全国时产能需求激增,除核心厂区外,曾在西安周边布局多个联营厂或代工厂承担生产任务。
彼时的户县因农业基础扎实、劳动力集中,成为这类合作生产点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当地村民通过参与联营厂生产逐步掌握了锅巴制作手艺,这也为后来本土锅巴厂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为了提升效率,陕华洋锅巴厂在10年前引入了一条全自动生产线。“为了这条生产线,我花费了很多精力,是结合我们的传统工艺和设备厂家一起设计的。”刘亚妮介绍,像自动晾米、自然发酵等关键环节,都是根据传统工艺需求量身打造,确保机器生产不改变地道风味。
陕华洋锅巴的走红,不仅让老厂迎来发展新机,更带动了当地美食文化的传播。
伴随着陕华洋锅巴的“流量”,当地的软面、摆汤面等传统美食也获得更多曝光。“本来是专门来买锅巴的,没想到顺便尝了秦镇米皮,很好吃。”来自甘肃天水的陈女士说,“这里的美食都带着浓浓的烟火气,让人觉得很亲切。”
面对持续的市场热度,刘亚妮说:“每天能接到上百个咨询电话,有新疆的消费者咨询购买的,有希望批量进货的商家,还有外地经销商想来谈合作的。”刘亚妮表示,目前产能有限,“就是想让更多人能买到,不辜负大家的认可。”
为了接住这波流量,厂区已启动扩大产能的规划:“我们正在紧急招聘工人,同时评估生产线升级的可行性。”刘亚妮强调,扩大产能的同时,传统工艺和产品品质绝不会打折扣,“不能因为订单多了就砸了十几年的招牌,不管生产多少,味道和品质都不能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