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主角》剧照(资料照片)。

话剧《生命册》剧照。
记者 柏桦文/图
“这5部改编自文学著作的大戏从文学高度、现实温度、艺术精度等维度为上海观众带来一场思想深邃、风味地道的舞台盛宴。”
“这5部戏系统地把一部陕西历史呈现给我们。”
“它们有着非常独特的关中特色尤其是乡土特色。高亢、朴实甚至是粗粝的乡土气息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
10月17日至11月5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以及新创剧目《星空与半棵树》等5部现实主义题材剧目,集中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黄浦江畔刮起一股别具秦韵的“西北风”。
10月22日上午,来自陕西、北京、上海三地戏剧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为陕西话剧的成长点赞。
文学厚土铸就“陕派话剧”
“此次受邀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对陕西人艺全体戏剧人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既是对我们坚守艺术理想、不懈奋斗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国西部话剧重镇向全国戏剧界进行的一次艺术汇报。”10月23日,谈及在此次艺术节上近一个月的驻演,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说。
从让陕西戏剧重燃青春之火的话剧《白鹿原》开始,话剧《平凡的世界》《主角》一次次为观众勾勒出陕西深厚而隽永的文化脉络。直到话剧《生命册》《星空与半棵树》的接续推出,越来越多的人看懂了这群文化守护者的坚持,也看懂了陕西人艺的艺术追求——擦亮陕西戏剧的金字招牌,树立茅奖系列的话剧标杆,形成文学剧院的独特艺术风格。
“这5部作品中,有4部的原著出自陕西作家之手。”对于陕西戏剧与陕西文学间的紧密合作,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给予充分肯定,“正是因为陕西文艺家精准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具有来自文学内部的深刻自觉,才使得这5部带着浓烈地域风情的话剧能够打动陕西和西北的观众,并吸引上海的观众。”
“乡土文学一直是陕西文学深厚的根据地。无论是‘陕派话剧’,还是陕西人艺这个‘陕派话剧’的鲜明代表,都是在陕西文学这棵大树的滋养下发展起来的。”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丁科民认为,陕西文学对乡土中国的深刻书写,为陕西人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精神养分。陕西人艺则通过舞台艺术将文学中的地域文化具象化,让更多人看到更多面的黄土地。
10年,5部大戏。陕西人艺将自己的追求和坚持化作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对这个时代最深沉的思考。
“陕西人艺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强化自己的审美特色,打造剧院品牌,走向全国戏剧界。”对于陕西人艺深厚的文学情怀、极强的改编能力和文化使命担当,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很是赞赏,“如果中国话剧界都能注重扬审美之长,用好自有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话剧,中国话剧将发展得更好。”
艺术深耕创新当代表达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个性。陕西人艺独特的风格、独特的选材标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正是其能够成为中国话剧界重要力量的原因。”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荣广润认为,“真正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的话剧作品,都与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陕西人艺的作品力求更为深入地反映我们的社会生活、人的精神世界。这正是话剧应当担当的责任。”
以文学为根基,以现实为明镜。10年艺术耕耘,陕西人艺用“茅奖系列”与“陈彦三部曲”两大戏剧品牌托举起“陕派话剧”崛起的风景,以戏剧的方式对中国百年乡土历史进行真诚书写和庄严致敬。
“摒弃浅显、简单的乐观,深刻而细致地描绘苦难,歌颂人在苦难当中萌发的惊人生命力。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浩荡的、激荡心灵的力量,才能让我们注视到最本真、最质朴、最粗粝的平凡人生,以及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坚韧、绝处逢生的生命力、根植于灵魂深处的坚定。”在《剧本》杂志主编武丹丹看来,这种对民族历史和普通人命运的关怀,才是陕西人艺5部作品能够引发广泛情感共鸣的深层原因。
10月21日至22日,首演亮相本届艺术节的话剧《星空与半棵树》备受业界专家关注。
“非常震撼,也五味杂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认为,该剧的创排既忠于原著的精神气质和主题叙事建构,又实现了一种新的超越。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杨扬坦言,《星空与半棵树》在表演中所展现出的抽象化、表意性,都是具有探索性的。
当文学被搬上舞台,它还能怎样继续生长?陕西人艺用5部现实主义力作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适应时代,超越时代。”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话剧《星空与半棵树》原著作者陈彦如此评价陕西人艺。他说自己衡量优质文艺作品的标杆是“说出高级的话,说出与观众心灵能够发生共振,甚至强烈撞击的话语。只有把握住历史的脉动和对今天生活的透视、洞悉,才能让作品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