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陈卫平)11月5日,由中共汉中市汉台区委宣传部、汉台区融媒体中心主办的“‘十四五’汉台答卷”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三秦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随同采访团一行走进汉台区轻工产业、富硒魔芋食品产业园以及宗营镇杨家山村,欣喜的看到“十四五”以来汉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轻工业产业园:盘活闲置资源带动片区发展
汉台区轻工业产业园位于汉台区七里街道办事处,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5300万元,目前已建成B、C两个区域,由汉台区产投集团负责运营管理。按照产业规划合理分区布局,统一进行内部改造装修,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基地配备建设了专用停车场、员工宿舍,周围学校、超市等配套设施齐全,企业可实现拎包入驻。目前已有欣达仕业、卿如故汉服、贝尔电子、星耀旭达等企业相继入驻。

走进陕西欣达仕业服装科技公司宽敞明亮的5G全智能服装生产车间,工人师傅们正在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上作业。一排排做工考究、款式新颖的羽绒服正在通过吊式履带向着下一个工序“流动”。

“欣达5G全智能服装智造项目是我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示范项目。”汉台区经济贸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杰介绍说,项目于2025年2月10日建成投产,预期年营业收入可达2亿元,将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服装加工产业链条,成为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链主企业。

汉台区产投集团产业板块副总经理杨东超介绍说,汉台区轻工业基地的建成,有效的盘活了项目所在地光辉社区C区、D区及周边商铺和闲置资源。随着项目配套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带动片区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产城融合”,形式了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品牌。

近年来,汉台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坚定不移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立足发展城市工业,大力推进工业上楼,鼓励引导服装加工、电子产品、文创非遗等轻生产、低噪音企业集聚发展,通过集要素、聚动能,实现城市经济破局突围、质效双升。
富硒魔芋产业园:“小魔芋”撬动“大产业”
在全封闭、现代化的富硒魔芋加工车间,一袋袋魔芋食品通过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流程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涵盖脱皮、磨粉、膨化、杀菌、包装等多道工序,确保产品安全与品质。

位于老君镇拐拐村的汉台区大健康富硒魔芋食品产业园,于2025年4月开工建设,8月建成投产,总投资9900万元,新建车间10000平方米、富硒魔芋食品加工生产线4条,配套冷库、污水处理、办公和生活等附属设施。项目的建成投产,盘活了园区内闲置厂房等资产,构建起了富硒魔芋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生命周期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企业已经与三只松鼠、马大姐、良品铺子、清宜食品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自创品牌‘魔小爱’近10款产品也已陆续上线。”公司副总经理周益斌介绍说,产业园聚焦富硒魔芋的精深加工,开发了涵盖多个领域的丰富产品体系。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新增产值4.4亿元、税收2600万元。

汉台区经济贸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产业园落地老君镇以来,周边农户在镇政府及村经济合作社的动员下,积极开展魔芋种植,目前全镇种植魔芋30余亩,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企业自己带头种植魔芋100余亩,并给农户免费提供魔芋种植技术支持。根据区农业农村局统计,2025年上半年,汉台区种植魔芋0.16万亩,产量0.165万吨,产值达到840万元。
省道315汉台段:“黄金走廊”串起绿水青山
道路宽阔平坦,绿化错落有致,站在四通八达的315省道吴庄村转盘处,只见一辆辆满载着柑橘的农用车将致富的硕果运向四面八方。
“省道315汉台段,正是汉台区‘交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生动缩影和关键节点,更是服务区域产业布局、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走廊’。” 汉台区交通运输局局长戚祎介绍说,在“交通+产业”方面,汉台区坚持“道路围着产业建设,产业依托道路布局”的思路。省道315汉台段的优化升级,有效串联起了沿线的金谷珍果、宝峰榴园、褒河蜜桔等特色农业园区,将分散的种植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平台紧密连接,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沿线镇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等新业态提供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推动了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真正践行了“315省道汉台段建成之日,便是北丘乡镇群众脱贫之日,也是沿线乡村全面振兴之时”的融合发展理念。
“十四五”以来,汉台区共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515个495公里,总投资15.5亿元,基本形成了外联内通、布局合理的“七纵六横”路网骨架。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328公里,路网密度达238.8公里/百平方公里,15个镇(街)均通三级以上公路,所有村(社区)均通四级以上公路,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100%,通达率、通客车率、通邮率均达100%。
杨家山村:“四微”模式 绘就美丽乡村
“近年来,我们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探索推进‘四微(微改造、微自治、微文化、微经济)’模式,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后荣获‘陕西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陕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光荣称号。” 站在村文体广场,宗营镇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杨超高兴地对记者说。

杨家山村坚持“就地取材、旧物利用”,不搞大拆大建,运用绣花功夫唤醒沉睡资源,探索出一条脱贫村“精微善治”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蝶变模式。秉持多用心思少花钱、微改造与精提升的理念,注重保留原有乡土风貌特色。以“寻梦乡愁”为主题开发星空露营、摄影采风等体验产品,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村民资产”的合作模式,整合445万元产业资金撬动社会资本673万元,流转闲置宅基地建设精品民宿集群,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2.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6万元,较脱贫退出时分别增长54万元、1.3万元。

在采访中,宗营镇镇长胡波介绍说,近年来宗营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招引、盘活沉睡资源资产等,推动集体经济从单一传统农业向多元经营转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升级智慧农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杨家山民宿、范家坪柑橘、郭湾李子等产业势头强劲。民宿经济2024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2.8万元,同比增幅达267%,累计发放村民分红41万元。按照“以点带面、重点打造、长远布局、整村推进”思路,依托315省道交通优势,推进哑姑山、汉王城旅游观光步道及康养民宿、农家乐等综合开发,全力打造“杨家山—马王庙—范家坪”吃住游乡村休闲旅游环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汉台区锚定“陕西高质量发展强区”战略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总体符合预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五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6%,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61.23亿元。预计202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58亿元,经济规模稳居全市首位。经过五年不懈努力,汉台区综合实力稳步增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城乡面貌稳步提升,生态城市稳步推进,人民生活稳步提高,“陕西高质量发展强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