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阮班慧)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焱、王雅团队与康复大学刘健康团队联合攻关,在传统中药现代化应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以中药白鲜皮为核心,开发出可精准改善银屑病的新型纳米制剂,其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价值已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为慢性皮肤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案。
银屑病作为全球患病率达2%-3%的免疫介导性慢性皮肤病,以高复发率、多系统影响为主要特征,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畸形、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并发症,严重威胁身心健康。当前临床治疗存在成本高、副作用明显、长期疗效衰减等问题,外用药物又受皮肤屏障限制,透皮吸收效率低下。而传统中药白鲜皮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历史悠久,在银屑病相关中药复方专利中使用率高达38.36%,但因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且长期口服可能引发肝肾毒性,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长期深耕中医中药治疗银屑病研究的西交大一附院郑焱教授团队,联合康复大学刘健康团队,针对这一临床痛点展开专项研究。
团队成功研发出基于白鲜皮的新型纳米制剂《BXP-Fe (Ⅲ) ICPs,简称NB》,无需额外载体即可突破传统中药瓶颈。该制剂不仅显著提升了白鲜皮有效成分的体内利用效率,还能在银屑病炎症部位的酸性微环境中精准释放活性成分,避免对健康组织造成损伤;同时,制剂中的成分可补充银屑病患者表皮中显著缺乏的铁元素,形成协同治疗效应,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通过新生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制剂的作用机制:锁定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B类成员1(HSP90AB1)为核心靶点,该蛋白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高表达,是推动疾病进展的关键分子,而新型制剂通过调控CTCF-HSP90AB1-STAT3轴实现精准治疗。
此次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医工交叉理念的深度融合与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工程技术、生命科学深度结合:皮肤科团队凭借对疾病机制与临床痛点的深刻理解,明确优化方向与疗效标准;材料科学团队运用配位自组装技术,破解中药递送效率低的技术瓶颈;生物医学团队通过蛋白质组学、单细胞分析等技术,精准解析分子机制。这种临床需求-技术突破-机制验证的跨学科模式,不仅实现了传统中药的现代化改造,更推动皮肤病治疗从经验性干预向精准化靶向跨越。
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该新型纳米制剂的临床转化研究,探索其在更多皮肤病中的应用潜力,助力传统中医药现代化升级,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