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渺
基层工作中,有一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跑步机现象”:干部看起来忙得满头大汗,实际工作却原地踏步,如同在跑步机上运动,只有忙碌的表象,没有实质的前进。
“跑步机现象”本质上是脱离群众、背离“为民服务”本色、陷入“忙而无效”的形式主义,要根治关键在破“虚”向“实”。
“跑步机现象”的根源是部分干部忙于“显眼活”“表演秀”,用“忙碌表象”掩盖“实干缺位”,凡事以“上级是否关注、是否认可”为出发点,将“群众是否满意、问题是否解决”抛在次要位置。“跑步机现象”一方面是“短期的‘显眼活’比长期的‘民生事’易出彩”的错误认知所导致。部分干部认为“朋友圈晒加班照”比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更容易获得上级关注,“显眼活”比攻坚克难更省心,从而热衷于作秀。另一方面,“重痕迹轻实绩”的考核导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部分上级检查优先看材料是否精美、台账是否完整、报表是否亮眼,而忽略了问题是否真解决、群众是否真满意。
基层工作的价值,在于回应群众诉求、切实解决民生难题。但“跑步机现象”中,干部将精力倾注于“对上的虚功”,与群众“盼实事、解难题”的需求错位。群众的诉求如果得不到有效回应,政府在群众心中的信任就会被消耗。更为严重的是,公信力一旦受损便难以快速修复,即便后续干部真心实意想解决问题,也可能面临“群众不愿配合、不敢相信”的现实困境。
破解“跑步机现象”,关键在从“虚”转“实”。一是干部自身要从思想深处改变认知,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主动克服“做秀”“躺平”“空转”的惰性心态,从思想根源上实现从“虚”向“实”的根本转变。二是对“表演式忙碌”取消“容错”适用,通过调整岗位、问责处理等方式,将干事的人调“上”来。三是重构考核评价体系,让“实效指标”替代“痕迹指标”,以“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替代“材料美观度”“打卡次数”,引导干部把功夫下在实处。
工作不是“秀场”,而是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战场”。不破“虚功”,“实效”就难以兑现。干部的“忙”,不应是庸庸碌碌、应付了事“磨洋工”,“忙”就应忙出价值、忙出实绩,将这份“忙”切实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