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感悟中国红色通信发展的波澜壮阔——走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

感悟中国红色通信发展的波澜壮阔——走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

陕西日报 2025-11-11 16:51:40
分享到:

11月1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参观者讲解学校科技工作者为“中国天眼”建设作出的贡献。

本报记者 杜玮文/图

一部只能收报、不能发报的“半部电台”,见证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人们仿佛能穿越时空,近距离了解中国红色通信发展的历史。“半部电台”静静地“诉说”着一所大学如何从微弱的信号中起步,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一路迈向“中国天眼”的浩渺星空与“流星余迹”的神秘之光,最终改写了中国通信史的轨迹。

11月6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参观者可以看到还原的“半部电台”到红军队伍的场景。“这‘半部电台’和学校有什么关系?”一位参观者问。

1930年底,江西龙冈地区,红一方面军在战斗中缴获了一部电台。电台的发报部分损坏,只能收报不能发报,“半部电台”由此得名。当时,红军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无线电通信网,培养自己的无线电通信人才,因此就以“半部电台”为基础,于1931年建立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这个训练班就是如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雏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电子科技类博物馆,含通信厅、雷达厅、计算机厅等7个室内展厅和1个室外展区。观众可以从展品中回顾我国高端电子装备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工作者作出的贡献。

在“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模型前,参观者好奇地问,学校为“中国天眼”作出过哪些贡献?

“我校段宝岩院士带领的团队提出的光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案,为‘中国天眼’提供创新方案。”该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罗浚月介绍,“中国天眼”有一个关键部位——馈源。它能够放大射到望远镜上的信号,让人们更好地观测外太空星球。如果仿照国外的馈源设计方案,“中国天眼”的整体重量可达万吨级,建设难度剧增。因此,早在1995年,段宝岩就提出使用柔性钢索将馈源吊起来的方案,使其重量降至30吨。“中国天眼”上共安装了4450块三角形天线反射面单元。这些单元可以和馈源一起由程序控制,能够任意改变观测方向,更好地接收来自外太空的信号。

“为我国应急通信作出的重要科研贡献,应属学校师生研发的‘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罗浚月说。

现代通信最基本的原理,是将信号从发射端发出,经由信道传输,最终到达接收端。在“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中,信道是利用“流星余迹”对无线电波的散射效应形成的。当宇宙中的流星高速划过大气层时,剧烈的摩擦会产生强烈的发热、发光和电离现象,以及一段短暂存在的电离痕迹。这段电离痕迹就是“流星余迹”,它可以反射或散射无线电波,从而进行远距离瞬间通信。

1965年,西电人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机诞生,取名为HX-101A,A代表第一代。从A型到E型,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一机五代,一代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工作者持续奋斗。“2007年,学校李赞教授团队研制出这部中国独立自主的新一代‘流星余迹’通信系统,首次采用软件无线电平台,具有远距离、抗核爆、低截获的能力,在我国应急通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罗浚月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致力于服务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观众。每年开学,该博物馆会迎来学校几千名新生及老师。代课教师针对馆藏内容为学生带来更为专业的讲解,激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之志。每年有许多中小学生进入博物馆参观,近距离感悟中国红色通信发展的波澜壮阔,了解电子信息领域的代表性展品。

“2021年升级改造以来,博物馆已接待社会各界观众16万余人次。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好发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肖传坤说。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