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优惠红包门槛不一 促销弯弯绕

“购物大战” 实惠还是心累

优惠红包门槛不一 促销弯弯绕

“购物大战” 实惠还是心累

北京晚报 2025-11-12 07:05:17
分享到:

“双11”运行至今,所谓的“正日子”,早已成为各平台短则一个月,长则近两个月大促活动的终篇收尾。在此期间,购物券愈发花哨,各类玩法层出不穷,消费者从直接享受优惠折扣,逐渐被卷入硬凑满减、追逐最低价的购物大战,令人直呼“心累”。

辛苦蹲守 反被预售价“背刺”

“买了两组四件套,预售付定金模式算下来是1150元。如果是现货直接买,店铺优惠后才980元。要是再叠加一张9折券,那便宜的就更多了!”庞女士称,今年“双11”,自己遇到了“直播间预售反比现货贵”的情形,“幸好付尾款的时候检查了一下,要不然就太坑了。”

在“双11”这场旷日持久的促销拉锯战中,平台可能会以“预售”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尽早“锁定”下单。记者注意到,早在10月中旬起,便有直播间开启预售。消费者先支付所选商品的定金,再等候数日,待商品正式开售时支付尾款。当然,也可不参加预售不付定金,在开售当天直接购买。

而和庞女士的体验类似,社交平台不少消费者抱怨,辛辛苦苦蹲直播间抢红包,再叠加优惠券,等付完尾款一算,总价还没有开售当天直接买现货便宜……

记者了解到,由于预售期间支付的定金部分不能享受所有优惠,商品越贵、定金越多,反而可能总价越高。此外,部分商家在现货开售当日发放限时优惠券,抢到的消费者也可以享受更低价格。很多参与预售、直接支付尾款,未再和开售现货价格比对的消费者,也就这样吃了“哑巴亏”。

计算复杂 “最低价”难以企及

“怎么合并支付,比分开付还要贵个100多块钱?”购物节前夕,小杨提前加购了十多件商品,为了能获取最优价格,她特地用不同方式计算了商品价格,发现合并付款,似乎比分开付款的价格要贵。

然而在分开支付后,小杨却发现,一些单品显示的最终价,却比之前关注的贵了一些。询问客服得知,原来付款前平台显示的商品价格,是该单品用掉当下消费者所持有的所有优惠方式后的最低价。然而有的优惠券在一个优惠周期内只能使用一次,给这个商品用了,那个商品就没法用,便会导致有些商品无法达到所宣称的“最低价”。

“那还是合并付款吧!”小杨只好挨个退款,重新下单。却又发现将购物车所有商品合并下单,比将其中几个商品分批次合并下单,要贵出几十块钱……算来算去,花了一整晚的时间,脑袋都大了,也算不出到底怎么才是“最便宜”的。

无门槛9折券、品类券、金刚券、直播间红包、买返红包……记者发现,电商平台的红包、消费券类型繁多,优惠方式也五花八门。其中有的有使用门槛,有的无门槛;有的优惠可以叠加,有的则互斥;有的从直播间内下单,只能使用在直播间抢到的红包……但不同消费者下单的品类、店铺、渠道不同,若想省事地“合并下单”,难免会触碰到几个“规则冲突”,让人感觉“领的优惠越多,下单越复杂”。不少消费者“买了退,退了买”,花费大量时间成本,有没有捡到便宜,仍是一笔糊涂账。

条款众多 “价保”承诺难兑现

无论期间如何计算,商品总价却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若买完不久,眼睁睁发现商品变得更便宜了,想必会让人觉得有些“郁闷”。

为打消顾客疑虑,不少商家会通过“价保”作出承诺。其意为“商品价格保护”,通常带有规定天数的标识——在这段时间内,商品不会降价,如果降价,可申请返还差价。然而在实际操作时,围绕“价保”往往有诸多限制条件。

记者发现,商品增补优惠券、更改链接等,都能令商家轻易避开“价保”承诺。浙江省消保委曾发布提示称,不少平台将大促分为多个阶段,消费者常发现在第一波促销期间买的商品到了第二波促销时,由于商家优惠机制以及叠加红包、消费券的不同导致价格更低,向平台申请“价保”却不一定能得到支持。这种现象受到消费者“吐槽”,中消协建议,消费者提前明确保价时间、保价方式、价格范围等规定细则。必要时留存广告宣传页面截图、聊天记录等证据,以在产生纠纷时更好地进行维权。

先拍后退 激情下单成浪费

大促期间,为推动商品销售,一些直播间使尽浑身解数,甚至引导消费者“先拍后退”,不仅操作麻烦,有时还会造成浪费。

“上方领券,1号链接、2号链接同时拍,2号链接喜欢留、不喜欢退……”在某直播间的品牌专场,韩硕本来只想买一款早就相中的次抛精华,但精华标价399元,按照她之前领的消费券,只能满足“满200减25”的条件。

在主播的引导下,韩硕发现,可以同时再拍下另一个链接的精华水,这样两者相加恰好就能凑个更大额的“满减”,使用“满500减60”的消费券。

下单后,韩硕赶着去抢别的直播间的红包,没能及时退掉第二个链接,很快,店铺就发货了。当收到货品,又盘点了家里的囤货,她才发现已经有好几瓶类似的精华水。“看似便宜了几十块钱,但又多花钱买了些并不需要的,真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省钱。”激情下单后,韩硕隐隐有后悔之感。

一份上周出炉、针对近3000名年轻消费者进行调研的消费行为报告显示,有相当多受访者对“双11”情感复杂。主要集中在对“全年最低价”等宣传承诺的质疑,以及价格优势不明显上,还有可能因比价太麻烦而放弃购买。在是否还相信“双11全年最低价”方面,近4成被调查青年表示“一半一半,要自己验证”,远高于其他选项。

(编辑:吕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