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再次将矛头指向文山会海问题,旗帜鲜明地倡导弘扬“短实新”文风。这是中央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也道出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共同心声。
文山会海非一日之寒。在有的机关和领导干部看来,文件的层层传达、会议的逐级召开,是一项工作程序,也是一种“政治保险”。仿佛只要开会传达了、下发文件了,工作就落实了,即使出了纰漏,也能凭借“高度重视”“及时部署”的会议纪要和红头文件来规避责任。
这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方式,将过程本身异化为目的,形成了干事不如开会、落实不如发文的怪圈。于是,文稿追求面面俱到、四平八稳,唯恐措辞有失;会议讲究规格对等、议程繁复,力求场面到位。
在此思路中,“短”显得不够重视,“实”可能暴露问题,“新”意味着不可控的风险。长此以往,文风会风便在无形中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路径依赖与僵化的评价体系,为文山会海提供了生存的温床。一些地方长期以来把开会和发文当成最便捷的工作手法。当一项新任务下达时,许多部门的第一反应是“开个会部署一下、发个文安排一下”,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更关键的是,上级评价下级工作,有时也不自觉地陷入材料依赖、痕迹为重,通过检查会议记录来衡量工作投入量与落实度。当扎实的工作成效需要靠厚厚的材料来佐证时,“短实新”便在与“长虚空”的博弈中败下阵来。
此次会议提出的“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正是精准的破题之钥。
要扭转“以材料论英雄”倾向,将考核评价的重心从纸上痕迹转向一线实绩。鼓励干部走出文山会海,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把群众口碑、项目进度、发展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最终标尺。
要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文件字数、会议时长与数量明确限额标准,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基层反向评议机制。对那些热衷于制造文山会海、造成严重资源浪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形成震慑,彻底打消其“形式主义无害”的侥幸心理。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数据壁垒,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一次填报、多方利用。通过技术力量简化流程、压缩不必要环节,为“文山”瘦身、“会海”退潮提供支撑。
摒弃“长虚空”,践行“短实新”的文风、会风,是一场深刻的治理理念革命。各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从思想深处挣脱形式主义的桎梏,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为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部署要求凝聚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