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易炜
10月31日清晨,在武警陕西总队某部营区,政治教导员闫飞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叠写满批注的官兵思想档案和一摞教育教案。
教案封面上的“贴近战位、融入日常”8个字,是该部近年来探索政治教育创新的生动写照。
面对部队官兵年龄跨度大、专业岗位技术性强的特点,该部积极转变思路,打破传统课堂灌输模式,让政治教育走进官兵日常,让信仰的种子在营区的每一个角落悄然生长。
闫飞介绍,该部大力推进“战位课堂”教育模式,把思政教育搬进机房、架到天线旁,将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紧密结合。
每周训练间隙,通信台站都会开展现场教学。“大家看,这个调谐旋钮就像我们的思想方向,必须精准对准党和人民的需求。”老式发报机旁,教导员一边演示如何发送电码,一边讲述“半部电台起家”的故事。
上等兵姚伟曾觉得思政学习“枯燥又遥远”。参加“天线架下学党史”活动后,他深有感触:“我们调试的每一个信号、检修的每一台设备,都是在为强军梦搭建‘信息桥梁’。”
除此之外,该部还注重用官兵熟悉的语言讲理论,让思想教育更加入脑入心。他们充分发挥通信分队专业优势,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教育载体。
“‘战位感悟’分享活动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每周利用思政教育课堂后的半小时,邀请官兵结合设备维护、线路检修等日常工作,分享对‘岗位责任’‘使命担当’的理解。”闫飞介绍,为确保分享质量,该部安排干部提前与战士沟通,帮助他们梳理思路、挖掘闪光点。战士赵原在参与营区通信线路改造后,以《一根光缆背后的责任》为题分享感悟:“每一根光缆都连着指挥中枢,我们多一分细心,通信就多一分安全。”朴实的话语引发官兵强烈共鸣。
为了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该部还创新开展“强军思想思维导图设计”“红色通信故事宣讲”等活动,组织官兵围绕“如何在通信保障中践行初心使命”主题,绘制包含“技术标准”“作风要求”“使命担当”等模块的思维导图。在画图、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还相互借鉴经验梳理出提升通信保障质效的具体措施,让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政治教育不是一阵风,要在日常点滴中筑牢官兵的信仰根基。”在闫飞看来,创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懂技术、有信仰、能担当”的通信精兵。为此,他主导在队里建立起“官兵成长档案”制度,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思政+专业”双培养计划。“官兵成长档案”不仅记录官兵的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还明确官兵的专业技能提升目标和技术攻关方向。
战士刘宏伟刚入伍时,专业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也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只要把设备维护好就行”。大队为他制定“先学技能、以技促思”培养路径:先安排他跟随技术骨干参与设备操作与维护,让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建立信心,同时鼓励他加入通信技术宣讲队,让他在给战友讲解设备原理、操作技巧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保通制胜”的意义。
如今,刘宏伟不仅成为分队的技术骨干,能独立完成复杂设备检修任务,还主动申请加入党组织,去年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该部还在营区打造“通信兵史”文化墙,展示历代通信兵的奋斗故事和大队官兵的成长足迹;在学习室设立“思政读书角”,购置政治理论、科技知识、红色故事等各类书籍千余册,每月组织“每月一书”分享活动,让官兵在阅读中汲取精神养分。
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部队已逐步形成“学理论、钻技术、强信仰”的浓厚氛围。近3年,该部共有5人考取高级通信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11人入党。
“要用专业能力解决技术难题,更要用信仰力量引领官兵成长。”闫飞介绍,他正在整理汇总该部这些年的思政教育案例和经验做法。他计划将这些编写成册,为更多基层通信分队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