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科学的种子长出人文的根系——科幻作家畅谈科幻与科普

科学的种子长出人文的根系——科幻作家畅谈科幻与科普

陕西日报 2025-11-12 08:23:20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张梅

在科技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前沿技术逐渐攻破,新兴技术走进生活的当下,科幻作品不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载体,反而成为连接科学知识与大众认知的重要纽带,肩负着激发科学兴趣、传递人文思考的双重使命。为此,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成立科幻专委会,致力于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及科普科幻创作推广,并建设了陕西省首个青少年科幻创作孵化基地。

为深入探讨科幻与科普的内在关联,以及科幻作品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价值,近日,记者采访了科幻作家、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刘芳芳。她因为在科普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记者:作为科幻创作者,您认为科幻作品是在“预言”未来,还是在“播种”好奇心?您如何看待科幻作品的价值?

刘芳芳:我认为科幻作品既是在播种好奇心,又为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推演。科幻除了可以预测未来的技术和社会形态,还可以通过构建未知的世界、挑战现有认知边界,激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人性和未来的好奇心与思考欲。

对青少年来说,科幻作品更像是“好奇心的种子”。一个孩子可能因为读了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故事,而对计算机科学产生兴趣,也可能因为一个星际旅行的设定,而爱上天体物理。科幻就是用故事降低科学认知的门槛,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的情节,让科学变得有温度、可共情。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幻也承载着一种人文关怀: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的价值、伦理的思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才是驱动文明向前走的根本。

所以,我认为,科幻的真正价值是它同时完成了“播种”与“启发”:播下的是科学兴趣与探索精神的种子,启发的是对人性、伦理和文明方向的持续思考。

记者:科幻作品在激发科学兴趣方面有什么独特优势?如何在创作中平衡科学性与趣味性,让作品更好地发挥科普的独特作用?

刘芳芳:科幻作品在激发科学兴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它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可共情的角色和可探索的世界,让科学不那么难以理解。我认为科幻的独特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低门槛的故事入口。科幻是用叙事打破知识的壁垒,比如一个对量子物理毫无概念的孩子,可以通过时空旅行的故事对相对论产生最初的好奇,或者会通过机器人角色的命运思考算法的伦理。

二是沉浸式科学情境。科幻构建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场域。它让读者不只接受知识,还置身于科技与人性的冲突中主动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参与感,是传统科普难以实现的。

三是连接科学与人文。科幻关注科技是什么,更关心科技为什么服务。科学发展最终的归宿,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文明的进步。

在创作中,我往往以故事托底,用角色带动科学概念,比如我不会直接解释“什么是神经网络”,而是设置一个机器人角色因为算法漏洞而产生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让读者在情节推进中自然而然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我会在主线故事中埋设科学现象,比如在有些作品里我会通过科普漫画和角色对话进行原理阐释,形成“感性触发—理性理解”的认知循环,兼顾情感体验与知识获取。

当然,科幻要坚守科学底线。在我看来,好的科幻科普创作不是去迎合读者,而是邀请读者登上科学的舞台,让他们成为探索者、思考者,甚至未来的创造者。这也正是科幻作为一种科普形式最独特的价值。它不给你答案,而是点燃问题。

记者:除了激发兴趣,科幻的内核应该是推动人文思考。科幻在塑造青少年面向未来所需的人文精神方面,能发挥什么独特作用?

刘芳芳:科幻不只是展示炫酷的科技奇观,更是一场关乎人性、伦理与文明走向的思想预演。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科幻在塑造他们面向未来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幻提供了一座“伦理健身房”,让青少年在安全距离外提前进行道德思考。未来技术,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科幻作品通过具体的故事和角色,将这些抽象的道德难题变得可感、可议。

科幻还可以培养多元视角和系统性思维,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常常引导读者跳出“此时此地”的局限,从宇宙尺度、深海深处,甚至是异星文明的角度反思人类自身。它可以让青少年理解,未来世界是多元文明、多种生命形态可能共存的复杂系统。这种视角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包容性以及从更宏大维度看问题的能力。

科幻也在传递一种在巨变中坚守的“人文内核”。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人性的光辉,比如爱、勇气、好奇心、对自由的渴望、对不公的反抗等,才是我们面对任何未来的终极依靠。科幻故事常常发生在最极端的科技背景下,最终拷问的是最古老的人性命题。它让青少年明白,科技是工具,而如何使用工具取决于人性与价值观。

总而言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像一颗种子,能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更能长出人文的根系,让他们在未来任何的风暴与技术变革中,都能保持内心的温度、清晰的判断和积极行动的勇气。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