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留坝:“生态美”与“百姓富”双向奔赴

留坝:“生态美”与“百姓富”双向奔赴

陕西日报 2025-11-14 10:57:40
分享到:

眼下的留坝,叠翠流金。在火烧店镇中西沟村,村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丰景”变风景,为村落打开了“流量入口”。

近四千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作为留坝“金色地标”,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火烧店镇烧房坝村的香菇大棚内,菌棒上支棱着的肉嘟嘟的香菇刚摘下就被送到对面的火锅店,让顾客品尝到“零时差”的新鲜。

如今的留坝,正走在一条由“颜值”到产值、由流量到“留量”的发展之路上,绘就了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山水引流 村景入画

11月7日,留坝县玉皇庙镇的古银杏树冠如华盖、叶若黄金,树下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附近的村民瞅准时机,卖特产、开民宿,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与古银杏树一街之隔的秦岭市集里,地方小吃、土特产、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

“这香菇是早上在大棚里摘的。毛栗子是我们上山采的,别看个头不大,但口感又甜又面,您尝尝。”玉皇庙镇下西河村的陈娇艳一家忙着招呼顾客,小小的摊子要3个人才忙得过来。

玉皇庙镇娘娘庙村村民包青梅用毛线和钩针将当地的银杏叶、香菇、西洋参等特产变成了“乡村文创”。“银杏叶胸针最抢手,游客都喜欢戴着它在树下拍照。”包青梅说。

“去年,我们将以前的停车场升级为规范化市集,设置30余个摊位,既方便了村民经营,也为游客创造了更优质的购物环境。”玉皇庙镇镇长舒莹说。

在留坝县江口镇梭椤村,村民用辣椒、玉米、南瓜等将昔日普通的农家院落变成了游客争相驻足的网红景点。

“每个村子都有树,但我们村的树有历史、有故事,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让静态的古树‘讲出’生动的故事,将游客引进来,让村民富起来。”梭椤村党支部书记张秋菊说。

近年来,梭椤村深挖千年梭椤树、古城墙遗址、非遗等资源,打造可看、可学、可体验的文化场景,同时将闲置的房屋改造成梭椤村民俗文化研学基地,定期开展非遗表演;将废弃的老屋打造成古法豆腐坊、榨油坊体验区,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消费新场景。

“现在村子自带流量,土特产‘晒’在院子里,游客就会主动询问购买。”梭椤村村民何彩英说。

非遗新韵 “宿”聚人心

火烧店镇望星台村星空主题街区里,民宿在远有家主理人苟凤琴凭借门口的一盘石磨、一盆黄豆,吸引了许多游客。

“体验磨豆腐是我们家的特色。磨好的豆浆我们会做成当地小吃菜豆腐,供游客品尝。许多游客吃着聊着,最后就住在了我们家的民宿。”苟凤琴笑着说。

“截至目前,全镇共有32家民宿,其中11家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特色民宿体验,将民宿打造成‘非遗会客厅’。”火烧店镇镇长邵毅说。

留坝厅老街上,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白忠德跟万邦书舍民宿管家柯冬梅约定,明年春天他会来这里住两个星期,沉浸式感受春风里的留坝。

“留坝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让我产生了许多灵感。我打算将这里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让更多人看见留坝的美。”白忠德说。

“我们坚持‘主客共享’,前厅是书店和咖啡厅,后面是客房。民宿既是游客驿站,也是融入村民日常的公共文化空间。”柯冬梅说。

留坝正以民宿为支点,撬动乡村旅游“品质革命”,引来富民“一池春水”。目前,全县已发展民宿186家,改造提升农家乐88家,培育民宿管家727人,带动5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特产赋能 山货生金

11月8日,火烧店镇烧房坝村食用菌生产基地里,机器轰鸣,传送带上源源不断地运来套好袋的菌棒。

“这条智能菌棒生产线1小时大约可产出1200根菌棒,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质的飞跃,用工量也从过去的20人减少到如今的3人。”邵毅介绍,该基地是留坝县首个投入生产的自动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年底可生产菌棒100万筒以上,每年能节约人工成本50余万元,同时带动周边村民3000余人次务工,用工人员覆盖区域内50%的劳动力群体,实现了“一座基地带活一村经济”。

在江口镇江西营村的秦岭山珍物流园直播间里,主播热情地向网友介绍留坝特产;入驻企业的生产线上,本地的西洋参、黄精等通过精深加工,变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商品。

“我们通过专业化科研支持、现代化物流服务、规模化仓储配套,为绿色食药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与效益。”秦岭山珍物流园负责人曾鑫介绍,2024年,秦岭山珍物流园实现以中药材、食用菌为主的秦岭农特产品交易5000吨、生产加工1000吨,产值达5200万元左右,综合产值超3亿元。

建品牌、拓渠道、促循环,留坝用“三张牌”让土特产实现了从原材料到商品再到精品的升级。2024年,留坝农业总产值突破7.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

(编辑:范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