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延能集团实施“三个一”工程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延能集团实施“三个一”工程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陕西日报 2025-11-16 15:59:01
分享到:

近年来,延安能源化工集团(以下简称“延能集团”)锚定人才强企战略不动摇,坚持以“党管人才”为根本原则,创新实施“三个一”人才工程(培养矿长100名、专业技能人才1000名,培训产业工人1万人次),系统构建“选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有效激发了技能人才活力,显著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安全保障力和创新发展力,用实践证明了技能人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最硬核的支撑、最活跃的源泉。

立足行业实际

明确技能人才培育目标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始终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面对能源化工行业的深刻变革与严峻竞争,技能人才短缺与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延能集团发展的核心问题。具体而言:一是产业升级呼唤适配型人才。随着延能集团在煤化工、新能源等领域的拓展,传统技能人才已难以适应新设备、新工艺与新技术的要求,人才素质与产业转型需求错配矛盾凸显。二是安全底线依赖专业型人才。能源化工生产链条长、风险高,一线员工的技能水准直接关乎企业安全稳定运行,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三是市场竞争亟需创新型人才。在降本增效的压力下,一线技能人才的工艺改进与技术攻关,正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优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鉴于此,延能集团以构建“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的技能人才生态为目标,从制度、评价、激励等多环节入手,开启了一场以“全链条培育、全方位保障”为核心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践。

创新培育机制

夯实技能人才成长根基

加强顶层设计,筑牢技能人才培育根基。将制度建设作为“先手棋”,先后出台《培训管理办法》《全员安全培训办法(试行)》《引进人才薪酬及相关待遇的规定》《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聘任及激励管理办法》《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聘期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确立了“依法培训、按需施教、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学用结合、教考分离”的原则,实现技能人才培育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打通认定通道,校准技能人才成长方向。经过精心筹备和4次邀请专家现场指导验收,延能集团于2023年2月获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可认定电工、水生产处理工、锅炉操作工、矿井通风工等17个核心工种,证书人社部官网可查、全国通用。同时,建成2个实训室、4间多媒体教室、1间微机考场,配备安全检查作业、瓦斯抽采作业等7类特殊工种实操设备,满足了集团所属煤矿特殊作业工种“取证考试+模拟实操+技能提升”需求,为技能人才成长“定标准、明方向”。近年来,延能集团累计有3000余人参与技能认定,941人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形成“570名初级+244名中级+127名高级”技能人才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优化待遇保障,激发技能人才干事活力。实行“职称+技能”双轨津贴制度:专业技术职称方面,正高级、副高级、中级每月分别补助1500元、800元、500元;技能等级方面,首席、特级、高级技师、技师每月分别补助1500元、1200元、1000元、500元,津贴随工资按月发放,让技能人才“劳有所值,技有所得”。引进人才的待遇与职位、发展直接挂钩,博士享受副部长待遇,硕士享受正主管待遇,重点院校本科生享受助理待遇,并纳入后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以“真待遇”吸引人才,以“好保障”留住人才。近年来,延能集团通过“红色筑梦·创业延安”专场招聘引进高学历人才6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2人,“校招企用”博士生1人;通过财务管理人员专场招聘引进中级以上职称财务人员7人,面向社会招聘井下特殊工种作业人员21人,人才“活水”持续注入,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搭建竞技平台,锤炼技能人才实战本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将技能竞赛打造为人才辈出的“练兵场”,让优秀技能人才在竞技舞台上绽放光彩、实现价值。连续举办两届职工技能大赛,涵盖电工、管道安装工、煤质化验工等十余个核心工种,通过“笔试+实操”全面检验选手素质,5名“延能工匠”和25名技术能手从中脱颖而出。在延安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集团参赛选手包揽管道工金银铜奖,使“延能技术”成为行业标杆。致力于研究解决各种供热问题的“李宏兵工作室”被确定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煤泥落料点技术改造等方面取得突破的“马志杰创新工作室”年创效近50万元,“刘伟煤质管控创新工作室”年节省洗煤费用超70万元,“韩浩创新工作室”推动支护技术革命,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企业效益。

精准靶向培训,提升技能人才专业素养。分领域、分层次制定培训计划,实现“按需施教、精准滴灌”。在安全培训上,明确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每年完成规定学时,培训内容涵盖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管理知识及岗位操作规范等,确保“人人懂安全、个个会应急”。近年来,延能集团共举办安全培训102期18178人次,47名员工获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安全管理人员全员持证并定期复训。围绕生产经营需求,系统开展经营管理类、专业技能类、业务能力类、党工团类、技能操作类“五类培训”60余期覆盖3000余人次,推动管理、技术、技能“三支队伍”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同步提升。目前,延能集团在册职工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7人,占比2%;本科及以上学历1269人,占比39%。财会队伍构建起“2名注会+4名高级+33名中级+92名初级”技能人才的梯次结构,专业能力覆盖全业务链条。

创新校企合作,壮大技能人才储备规模。与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展“订单式”定向委托培养,构建起“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学习即工作、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人才供需的精准对接,精准满足一线岗位需求。目前,两批366名委培生通过“理论+模拟实操”模式成长,已在矿区顶岗实习。自有队伍从托管队伍手中接棒后,禾草沟一号矿吨煤完全成本降幅达16%,煤炭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达59%,彰显了校企协同育才对降本增效的支撑作用。

完善评价机制,规范技能人才考核管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出台《聘期考核管理办法》,以二年为周期,以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为核心依据,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岗位职责履行、工作业绩、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励、续聘、解聘挂钩,以实绩论英雄,树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形成“能上能下、奖优罚劣”的动态评价机制,推动技能人才队伍优胜劣汰。

梳理实践成效

把握技能人才发展规律

坚持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锚定战略方向不动摇。人才强企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工程,必须坚持“党管人才”根本原则。延能集团将人才工作与发展战略同谋划、同部署,通过顶层设计明确“三个一”工程定位,确保人才培养紧扣产业升级、安全保障和创新发展核心需求。实践证明,唯有以党的领导统筹资源、破解难题,才能避免人才培养“碎片化”“盲目化”,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政治根基与人才根基。

构建全链条体系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支撑,必须实现闭环管理不缺位。技能人才培育是覆盖“选育用留”的系统工程。延能集团以制度建设筑基、技能认定定向、精准培训提能、竞技平台炼功,构建人才培养完整链条;通过优化待遇、完善评价、搭建创新平台,实现“引育用留”闭环管理。这种全链条模式解决了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如何留用”难题,让技能人才从成长到创造全程有支撑,印证了系统谋划、闭环管理是构建优质人才生态的关键。

聚焦需求导向是人才培育的核心逻辑,必须实现供需适配不脱节。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对接发展需求。延能集团立足能源化工行业特性,针对产业升级、安全保障、市场竞争三重需求精准施策:安全培训筑牢底线,靶向培训提升“三支队伍”素养,校企“订单式培养”对接一线,技能竞赛锤炼核心工种硬功。通过打通认定通道、建设实训基地,有效解决人才与产业转型“错配”问题。延能集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让人才能力与岗位、产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实现了“培养一个成才一个、成才一个带动一片”。

强化机制激励是人才活力的动力源泉,必须激活内生动力不松懈。人才活力源于科学机制的激励和保障。延能集团通过“职称+技能”双轨津贴,实现技能价值物质转化;以“实绩论英雄”评价机制,让实干者有地位;借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赛等平台,给予人才荣誉与发展空间。这种“物质+精神+发展”多元激励,打破“技能无用论”,推动人才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新”,涌现出多个年创效数十万元的创新工作室,让技能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激活了队伍内生动力,将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延安能源化工集团供稿)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