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我们科研攻关的方向更明确了”

“我们科研攻关的方向更明确了”

陕西日报 2025-11-16 17:32:34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郭诗梦

10月28日晚,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杨东元上完当日最后一门课后,匆匆赶回家收拾行李。

“我明天要带领团队去上海,与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几所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开会讨论我们的项目申报事宜。”杨东元告诉记者,“‘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我们科研攻关的方向更明确了。”

杨东元所说的项目是前不久由他的科研团队开发的煤基乙醇制1,3-丁二醇绿色合成新技术项目。今年9月,该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科技成果认证,认定该项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研团队成员徐国强自豪地说:“这个项目是我国煤化工领域又一项开创性成果,可有效拓展乙醇产业链,实现高附加值延伸。”

“我们团队为这项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2件,其中已获授权4件;已完成万吨级工艺包开发及可研报告编制,正在加快首套工业示范项目推广。我们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将该项目万吨级工程示范装置在榆林落地。”杨东元说。

在西安科技大学任职前,杨东元任职于延长石油集团的科研院所,是一名拥有十几年能源化工产业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曾获得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凭借扎实的科研成果,今年1月,他作为高层次人才被西安科技大学引入。

“在企业任职时,我就发现了煤基乙醇制1,3-丁二醇绿色合成技术的广阔前景。”杨东元回忆,“当时我并没有往更深入的领域研究。来到高校以后,我更加专注科研,把这部分研究又‘拾’了起来。”

因为有在企业工作的履历,杨东元科研团队的力量十分多元:有来自中国科学院院所的研究员,有来自设计院的工程师,有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有高校的教授团队……“正是多方力量的支持,才让我们收获了如今的成果。”杨东元笑着说。

对于整个科研团队来说,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催化剂。“以前,这类催化剂被国外垄断。我们当时开发的催化剂寿命短、催化活性较低。”徐国强说。

后来,杨东元科研团队通过不断研究试验,研发出新型固体碱高活性、高稳定性催化剂,成功解决了煤基乙醇制1,3-丁二醇绿色合成的“卡脖子”难题。

目前,杨东元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投集团秦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及能源化工龙头企业携手,共同研发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绿电交变电磁催化制绿氨等重大产业技术。

“今天上课时,有一名本科生问我,能源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是什么样的。”杨东元说,“我告诉他,在能源化工行业领域里,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未来的就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已经指明了方向。‘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不就告诉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吗?”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人员,我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东元信心满满地说。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