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从“长安诗会”看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成长——访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白利群

从“长安诗会”看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成长——访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白利群

2025-11-16 18:00:17
分享到:

本报记者 李卫

近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陕西省第二批优秀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名单,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在两批名单中共有3个项目入选。为帮助各地更加深入地了解群众文化品牌化发展路径,记者采访了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白利群。

记者:近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陕西省第二批优秀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名单,“长安诗会”、“传统正青春、服务有活力”西安市“文化进万家,惠民在行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名列其中,加上第一批的“西安红五月音乐会”,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实施的品牌数量在全省各市县文化馆中排名第一。请问白馆长,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白利群:群众文化品牌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文化馆文化形象的鲜明标识。打造具有自身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推进:

坚持顶层设计,系统化培育品牌矩阵。我们始终将品牌建设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核心抓手,确立了“传承与创新并重、高雅与普及结合”的品牌建设思路。注重守正创新,在保留“西安红五月音乐会”红色基因和群众性歌咏传统的同时,不断注入时代新元素,使其历久弥新。针对“长安诗会”等新兴品牌,我们进行精准定位,将其打造为连接古典诗词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的诗意空间。

深耕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化品牌标识。我们的品牌建设牢牢植根于西安这片文化沃土。无论是“红五月”所承载的革命文化记忆、“长安诗会”所彰显的盛唐诗歌气象,还是“传统正青春、服务有活力”西安市“文化进万家,惠民在行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都被深深打上了“西安印记”。

强化服务效能,常态化推进惠民实践。群众文化品牌的根基在群众,生命力在服务。我们将品牌活动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品牌活动常态化、精准化,变“等群众上门”为“送服务下乡”“送辅导进门”,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实处。

推动融合开放,社会化凝聚共建合力。我们积极打破体制壁垒,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品牌共建。与专业院团、高校、媒体、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模式,为品牌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记者:西安有“唐诗的故乡”之说。“长安诗会”自2017年举办以来,有力推动了全民阅读与诗歌文化的复兴,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白利群:“长安诗会”自2017年启航,历经数年精心培育与创新发展,已从最初的“西安市群众诗歌朗诵会”成长为西安群众文化领域一张闪亮的“金名片”。它根植于西安作为“唐诗故乡”的深厚文化沃土,以诗歌为媒介,以群众为主体,成功地将宏大的“唐诗之都”建设转化为一场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的文化实践,为古城注入了鲜活而动人的诗意。

这项品牌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紧扣时代脉搏,主题内涵丰富深刻。“长安诗会”绝非曲高和寡的象牙塔艺术,而是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历年活动主题都紧密呼应国家大事与城市发展步伐,使诗会成为一座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二是创新表达形式,拓宽文化体验边界。在形式上巧妙融入了快板、故事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与感染力,真正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与体验式传播。

三是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全域参与格局。为打破时空限制,最大化惠及于民,“长安诗会”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模式。

记者:“传统正青春、服务有活力”西安市“文化进万家,惠民在行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了国赛金奖,实现了陕西文旅系统在该大赛金奖零的突破。请介绍一下你们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做法。

白利群:在志愿服务项目的打造上,我们通过文化讲堂、惠民演出等高品质活动,将主流价值融入服务,筑牢文化惠民根基;建立常态化培训体系,成功锻造了一支涵盖文化讲解、非遗传承等多领域的复合型志愿队伍。

创新服务模式,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的菜单式配送机制,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我们大力整合全域文化资源,为高效服务提供支撑。以点带面激发全域活力,通过联动各区县,孵化群众合唱团、秦腔自乐班等在地文化组织,推动服务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深度转变。

记者:当前,西安市正全力推进“唐诗之都”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主力军,你们如何为“唐诗之都”建设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白利群:这是一个时代课题。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推动品牌活动升级,创造“多维体验”。我们将对品牌活动进行系统性升级,创造沉浸式的多维文化体验,通过策划沉浸式实景演出、主题艺术雅集等,融合戏剧、音乐、舞蹈与数字视觉等手段,让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情绪与场景,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生命力。

深化公共空间浸润,打造“全域场景”。打破文化活动的场地限制,推动“诗与景”的深度融合。

创新服务模式,实施“精准化”服务配送。强化体系化社会动员,推动全民参与,激发市民从“观赏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创造者”,为“唐诗之都”的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