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艺 郑璐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陕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精神需求。陕西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要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充分发挥文化养心智、育情操作用,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一重要论述形象地揭示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要立足于人民、立足于生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党在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在文艺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质上回答了文艺创作“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只有属于人民的文艺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底色,又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为新时代把握文化发展走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和科学遵循。
文化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陕西是文化大省,要让陕西文化强省“强”的特质更鲜明、“强”的成效更显著,核心就在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不仅是一个文化命题,更是一个发展命题。近年来,陕西在文化强省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坚持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努力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基层文化设施提质升级。如“村光大道”文化活动就是宁陕县坚持乡村主导,以村道为基础开展文化活动的典型。
陕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陕西提出以文铸魂、以文传脉、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传声,充分挖掘关中文化、秦岭文化、陕北黄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富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目前,陕西正推动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重要标识地、人文景观地串珠成链,打造中华文明传承展示的文化主轴,将散落各地的文化地标连点成面。与此同时,陕西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品牌。一方面精心打造“西安国际音乐节”等全国性文化活动品牌,提高陕西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支持各地塑造特色区域文化品牌,如关中民俗文化村、陕北红色教育基地等。要运用数字化技术为传统文化赋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成像等,让陕西的文物“活”起来,让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给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要健全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力持续释放。近年来,陕西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系统研究文艺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规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为相关的文艺形态特别是新兴文艺形态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的建议。同时,陕西积极搭建青年文艺创作平台,对青年文艺创作提供政策支持,如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原创作品资助机制、设置文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激发青年文艺创作者热情。
陕西坚持以文惠民,构筑上下联动强引擎,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制度设计,引导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不断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培育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消费场景。要通过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能“高水准”,用现代科学技术厚植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土壤,使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以鲜活的方式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不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