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英
“再次见到小芳(化名),她脸上有了笑容。我就知道努力没有白费。”11月2日,提及今年办理的一起司法救助案,子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王晓霞欣慰地说。
今年6月,未成年人小芳经历了一起较为严重的伤害案件。办案检察官王晓霞深入了解情况后,敏锐地察觉到,案件中那个年幼的身影急需关怀和帮助。
窗台上的绿萝已经枯萎、墙角的书包已蒙上灰尘……王晓霞踏入当事人住的屋子,心瞬间揪紧:原本品学兼优的小芳把自己锁在房里,从之前的爱说爱笑变得沉默寡言;母亲唐晓慧(化名)坐在冰冷的炕沿上,整日以泪洗面。
“案件不能一办了之,要办扎实。我们要实实在在为那对母女做些实事。”案情汇报会上,子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文喜说。
子长市人民检察院当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由未检部门牵头、控申等部门协同的救助工作组迅速组建,一场“司法救助+心理疏导+学业帮扶+支持起诉”的“精准滴灌”式救助行动就此展开。
最先抵达的是及时雨般的经济救助——检察院启动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审批,将1万元救助金送到了唐晓慧手中。
身体的伤口能愈合,心理的创伤却难自愈。王晓霞特意请来资深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让李老师通过绘画分析等专业方法,一点点打开小芳紧闭的心扉,并同步开展家庭治疗,教唐晓慧如何用拥抱和鼓励代替沉默。
疏导过程中,王晓霞发现了关键细节:小芳在学习上,英语是短板。巧合的是,李老师不仅精通心理疏导,还是位优秀的英语老师。
“不能因为此事耽误孩子的未来。”李老师主动提出长期为小芳无偿辅导学业。如今,小芳的英语成绩显著提升。
这一系列举措,源于子长市人民检察院打造的“一站式”司法救助机制——救助线索与案件办理同步发现,经济、心理、学业、法律等多元措施协同发力,再以长效回访跟进,确保救助绝非“一次性送温暖”。
“办好案件是本分,做好‘后半篇文章’才是真担当。”王晓霞的话道出初心。子长市人民检察院也以这起案件为契机,计划进一步完善救助细则,强化与妇联、教育等部门的协作,引入更多社会力量,为妇女儿童筑牢安全屏障。
“子长市人民检察院既守住了依法办案的‘刚性’底线,又揣着司法为民的‘柔情’初心。这种‘一案一策’的精准帮扶,是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最生动的实践,值得好好推广。”全国人大代表樊九平了解情况后,对此创新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如今,小芳每天背着书包按时上学,放学回家便跟妈妈分享学校趣事;唐晓慧找到了社区保洁的工作,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晓霞再次走进唐晓慧家,发现窗台上的绿萝已经恢复了生机。在司法温情的“精准滴灌”下,这个家庭正在重焕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