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张维)西安再迎全球盛事!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将于11月18日在西安启幕。在西安浐灞国际港,中欧班列(西安)以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今年前10月开行5063自然列的坚实成绩,书写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新成就,为加速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注入新动能。

走进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场站内一片繁忙,集装箱整齐码放,装卸车往来穿梭,从这里集结的货物可直运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这一高效运转的场景,得益于“枢纽对枢纽”物流模式的赋能。今年6月10日,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在阿拉木图建成投用,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实现了“枢纽对枢纽”升级,不仅有效提高了场站集散分拨能力,也在阿拉木图-西安之间打开了运输新空间。

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现场经理李国栋形象地比喻道:“如果将中欧班列比作人体系统,这些码头就是关键的‘关节’。关节协同运作,系统才能灵活高效。”他进一步解释,过去集装箱运抵后常面临高额仓储费,被迫低价处理,极大推高了成本。“如今集装箱实现循环利用,箱子就像放回自己家,综合物流成本显著下降。”

效率提升同样显著。智能调度系统自动匹配运力,数字化平台让中哈铁路、海关数据无缝衔接,口岸通关时间从3天大幅压缩至约3小时,西安到阿拉木图的运输时间也从7天提速到最快5天。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哈铁代表阿李表示:“随着中哈物流枢纽建成和数据联通,两国的运输时效实现了质的飞跃。”

降本增效直接激发了市场活力。货物类型从日用百货、工程机械扩展至汽车及零配件、齿轮箱、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月集装箱处理量增长约四倍。截至目前,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累计集结转运货物已超过25万吨。中哈物流枢纽高效率的运行为西安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便利,使得更多商品集结于西安,快速流通到各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今年1-10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5063自然列,同比增长16.3%,继续保持了高质量发展。”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乐介绍道。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拥有18条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吸引了来自国内26个省份的货物在此集结。
其中,作为西安与阿塞拜疆国家铁路公司合作的重要载体,西安至巴库方向跨里海公共班列长期保持稳定运行,已逐步成为连接中国与阿塞拜疆的高效物流通道。作为境内外图定线路,该班列车次、班期及运输时效相对固定,为客户生产组织、物流贸易、资金周转提供了稳定预期,有力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自2023年11月首发以来,该线路仅用12天即可抵达巴库港,全程跨越6606公里,凭借高速运行、高效换装的优势,使货物能够快速直达目的地,节约时间、降低成本。依托海铁联运模式,该线路在光伏设备、汽车配件、工程物资等出口领域需求持续增长,为企业拓展阿塞拜疆及周边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可靠的路径选择。

西安阿布西隆物流有限公司董事福阿德·艾哈迈德表示:“我们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高效协作,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优势,优化了服务成本、提升了客户体验、扩大了公司影响力。接下来,我们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欧班列(西安)的畅通运行,彻底改变了陕西本土企业的出海模式。“过去货物出海必须运至沿海港口,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搭上专列,直抵欧洲腹地。”吴乐表示,这条“黄金通道”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带动了一批本地物流、贸易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并成功引进了俄罗斯驻华总商会、阿塞拜疆铁路公司驻华代表处等国际伙伴。

国际合作仍在持续拓展,据吴乐透露,除了已投入使用的阿拉木图场站,在俄罗斯莫斯科、阿塞拜疆巴库、白俄罗斯、匈牙利等地的场站项目也正在筹划建设中。“这些场站建成后将真正实现多点‘枢纽到枢纽’物流体系的升级。”
这张日益高效的国际物流网络,不仅加速了“硬联通”,助力国际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也激发了“软联通”,为民心相通注入源头活水。在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现场经理李国栋的日常工作中,中哈员工共处一室办公,“有事喊一声”就能迅速解决问题。从工作交流到共同运动、聚餐、观影,同事们从合作伙伴成为朋友。
“人与人多走动,心就更相通。”李国栋感慨,“这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都意义深远。”
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为引领,西安浐灞国际港正加快推动中欧班列经济圈建设,聚焦“物流+贸易+金融+产业+法治+人文”6个方面,持续深化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国家铁路公司的合作,加快海外场站建设,实现多点“枢纽对枢纽”的升级;创新“数字化”赋能,实施场站智能化工程,提升自动化数字无人码头管理系统,实现装卸、监管智慧化,为陕西西安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创造新业绩、谱写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