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谢斌)“没想到困扰我们近一年的款项问题,还能以这样双赢的方式解决,既拿到了急需的资金,还节省了诉讼费,也没影响和老客户的合作!”拿到首批支付的500万元设备款后,某公司代理人李先生激动地向法官致谢。
近日,西咸新区法院速裁审判庭通过先行调解机制,成功调解40起系列买卖合同纠纷,涉案总金额达2500万余元,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这40起案件的背后,是某建设公司承建的大型医院改扩建项目的空调设备等材料采购事宜。该改扩建项目早已竣工并投入运行,空调设备也已正常使用,但某建设公司作为设备买受人,因后续资金周转问题,迟迟未能付清剩余设备款。多次协商无果后,设备出卖人无奈之下将承包方诉至法院,一次性提起40起买卖合同纠纷之诉。
“这40个案件原、被告完全相同,涉案标的都是同一项目的空调设备款,只是分批次供货形成的不同合同,一个个开庭审理,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彻底闹僵双方关系。”承办此案的赵彤法官在仔细梳理案卷后发现,原、被告双方并非初次合作,而是有着长期稳定的设备采购合作关系,此次纠纷更多是短期资金周转问题导致的履约争议。考虑到这一关键情况,法官第一时间分别与双方沟通。
“法官,不是我们不想给钱,实在是近期项目回款没跟上,一下子拿出2500万元,确实很困难。”承包方负责人在电话中解释,“我们和对方合作多年,一直很愉快,也不想因为这事影响后续合作。”出卖人一方也有自己的顾虑:“设备早就交付使用,款项却一直拖着,公司资金压力很大,起诉实属无奈之举。我们也不想撕破脸,毕竟被告是我们的重要客户。”李先生坦言。
了解到双方均有调解意愿,法官当即决定组织面对面先行调解。调解现场,法官先点明核心问题:“双方多年建立的信任来之不易,起诉不是目的,关键是寻求一个共赢的方案。”随后,法官结合双方实际情况提出先行调解思路——“采取‘当场给付+分期履行’的方式,被告先当场支付一部分款项,证明履约诚意,剩余款项制定合理的分期支付计划,这样既能缓解被告的资金压力,也能让原告逐步收回欠款。”
这一方案立刻获得双方同意。经过法官的居中协调,双方最终达成一致:买受人当日转账支付500万元首期设备款,剩余1700万余元分期履行,每月按时支付固定金额,直至款项全部付清。“感谢法官,既帮我们保住了合作关系,又解决了资金难题,还节省了大笔诉讼费。”和解达成后,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40起系列案件就此圆满化解。
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间纠纷,以调解的方式化解,既能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又能最大限度减少诉讼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为经营主体营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司法环境。此次批量案件的成功调解,正是西咸新区法院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