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别把AI当“靠谱专家”

别把AI当“靠谱专家”

2025-11-19 08:36:37
分享到:

如今,人工智能已渗透许多生活场景,但缺乏规范的“野路子”AI频频“翻车”。

11月初,家住西安市翠华路的张黎面部出现红斑,不愿跑医院的她通过AI诊疗软件咨询,输入症状后被诊断为“过敏性皮炎”,并收到激素药膏推荐。她按提示购买涂抹一周后,红斑不仅未消退,反而扩散成水疱,面部红肿溃烂,最终被医院确诊为接触性皮炎合并感染,只得住院治疗。

“AI诊疗时既没询问既往过敏史,也没了解近期是否接触过化妆品、洗涤剂等致敏物,更未提示激素药膏的使用禁忌,诊断过程过于随意。”11月16日向记者说起时,张黎懊恼不已。“我就诊时医生指出,接触性皮炎与过敏性皮炎的症状虽有相似,但病因和治疗方案差异显著,尤其是面部皮肤敏感,激素药膏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仅凭有限症状就盲目诊断、推荐药物,极易延误病情甚至引发二次伤害。”张黎说。

无独有偶,西安某高校大三学生孙哲明也因“野路子”AI遭遇麻烦。10月初,他与同学自驾前往甘南旅游,为避开常规路线的拥堵,通过AI定制“小众深度游路线”。AI推荐的行程中,一条“小众观景公路”实则是一条未完工的施工便道,路面泥泞,布满碎石,车辆行驶至中途时陷入泥潭,车轮打滑无法脱困,最终只能联系当地救援车辆,不仅耽误了行程,还产生了不少的救援费用。

在学术领域,“野路子”AI的隐患同样凸显。西安某高校陈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在批改论文时,发现部分论文存在明显的AI生成痕迹。“学生交上来的论文看似结构完整,实则引用文献张冠李戴,专业术语使用错误,甚至出现与主题无关的冗余内容。”陈老师说,论文使用AI生成,违背了学术诚信,是非常不可取的。

为何本应便民的AI技术,会沦为“坑人利器”?软件工程师王浩给出了三点分析:一是技术局限未被重视。AI诊疗依赖训练数据,若数据存在“偏食”或更新不及时,易导致误诊;行程规划、论文生成等场景中,AI可能拼接虚假信息却无法验证真实性,其“黑箱属性”也让问题难以追溯。二是监管体系存在滞后。尽管已有AI生成内容标识、算法备案等规定,但部分小众平台未落实审核义务,用户难以区分合规产品与“野路子”工具。三是用户认知存在偏差,不少人将AI建议等同于专业意见,忽视了技术的辅助属性,缺乏必要的核实意识。

王浩提醒,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服务于人,而非制造风险。随着技术的发展,AI在各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但规范与安全必须走在创新前面。唯有企业坚守合规底线、用户保持理性认知、监管部门强化责任落实,才能让“野路子”AI失去生存空间,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好帮手”。

本报记者 陶颖


(编辑:李溢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