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王刚)初冬陕北,晨光微寒。陕西陕煤榆北煤业有限公司选煤分公司职工浴室内,55岁的周乾寿正俯身清扫散落的煤灰,左手手背上一道深褐色疤痕赫然在目——这是1992年井下作业留下的印记,更是刻进他职业生涯的“安全警钟”。

“年轻时总觉得事故离自己很远。”回忆起三十余年前的惊险一幕,老周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彼时,他在某矿担任炮掘工,装填炮泥时顶板突然掉落矸石,不偏不倚砸中左手手背,血管破裂鲜血直流。“工友背着我狂奔数百米到井口,路上就一个念头:再偏一寸,这手就废了。”自此,“安全”二字便与那道疤痕一道,深深烙进了他的骨子里。
1989年,18岁的周乾寿踏入煤矿,成为一名井下炮掘工。彼时关中矿区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他凭着一股踏实肯干的韧劲,把装药、放炮、清渣、支护等每道工序都练得一丝不苟,从不抢进度、图省事,迅速成长为班组骨干。
2016年,响应陕煤集团战略北移号召,周乾寿转战陕北神木红柳林矿业公司,继续扎根煤炭生产一线。2020年调入选煤分公司,2022年因年龄和身体原因转岗后勤,负责桶装水发放与浴室清洁。岗位更迭,初心未改,他对工作的敬畏与较真,从未有过半分消减。

“干一行就要像一行,在岗一天就得守好一天。”这是老周常挂在嘴边的话。临近退休,他仍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检查洗浴设施、核对登记本,“不是为了表现,是多年的习惯”。
在年轻职工眼里,话少的老周总在关键时刻“现身”:见人工装破损,会提醒“赶紧换,别被设备挂住”;遇人搬重物姿势不对,便默默搭手“腰挺直,别硬扛”;下雪天早早扫净浴室门口积雪,撒上融雪剂防滑。这些细碎举动,不张扬却暖人心。

距离正式退休不足一年,老周反倒更“闲不住”了。以前埋头干活的他,如今常主动凑到年轻人堆里,帮忙搬检修配件、扶正歪放的自行车,偶尔聊起井下岁月,语气里满是沉甸甸的平静:“当年条件差,但大伙儿心齐;现在设备先进、环境好了,更得珍惜,活要干细,人要实在。”
夕阳西下,老周佝偻的背影行走在下班路上,脚步依旧坚定。三十余载矿山生涯,他没有耀眼勋章,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把安全刻进骨子里”的真谛。在这片承载能源保供使命的黄土地上,正是无数如周乾寿一般的普通劳动者,以平凡铸就不凡,用责任守护万家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