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1日消息(记者 郭彦伟)冬季是流感高发季,当前甲型H3N2是流感的主要流行毒株。儿童是流感易感人群,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掌握正确的防治知识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周耀铃介绍,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引起季节性流行和大流行。其表面的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蛋白组合形成不同亚型,如H3N2、H1N1。监测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起,H3N2亚型已取代H1N1成为主要流行株,由于免疫记忆缺乏对当前流行株的针对性,易感人群规模相应扩大,从而加剧了病毒传播风险。

《中华名医号》科普专家: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周耀铃
如何快速识别流感与普通感冒?
周耀铃称,流感通常起病急骤,高热明显,体温常达39~40℃、头痛、肌肉酸痛和显著乏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能较轻微,发病急、症状重。普通感冒与之相反,通常以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全身症状较轻。
值得关注的是,特殊人群流感需警惕不典型症状:
·儿童: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成人更为常见;
·婴幼儿:症状隐匿,可能不发热或低热,仅表现嗜睡、拒奶、哭闹不安、呼吸暂停等。
警惕重症,这些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周耀铃表示,儿童流感进展快,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诊,避免发展为危重型病例:
1.超高热(≥41℃)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退热药效果不佳;
2.呼吸异常:2月龄以下呼吸≥60次/分、2~12月龄≥50次/分、1~5岁≥40次/分、5岁以上≥30次/分,或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鸣、口唇发绀;
3.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惊厥、精神萎靡、嗜睡、反应迟钝;
4.喂养或进食困难、拒食、频繁呕吐、尿量显著减少(如婴儿4~6小时无尿)、口唇干燥等脱水表现;
5.基础疾病加重,如哮喘发作、糖尿病血糖失控等。
如何为儿童筑牢健康防线?
流感来袭,做好预防是关键。如何为儿童筑牢健康防线?周耀铃给出了如下建议:
·日常防护
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勤洗手,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2.减少暴露风险:少聚集,避免接触有流感样症状者。
3.做好呼吸道礼仪:教孩子咳嗽、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遮住口鼻,之后及时洗手,不触摸眼、鼻、口。
4.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常用物品可通过乙醇、碘伏等消毒剂擦拭消毒;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5.及时隔离就医:出现症状应居家休息,接触家人时戴口罩;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药物预防
适用于有重症高风险且无法接种疫苗、接种后未产生足够免疫力或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应在暴露后48小时内开始用药并持续至末次暴露后7天,超时仍建议使用。不推荐对3月龄以下婴儿常规进行药物预防。
·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儿童不慎中招流感,应该如何治疗?
·把握治疗时机
在流感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是抗病毒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在此期间服药效果最好。重症或高危人群(如婴幼儿、有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儿)即使超过48小时,仍推荐治疗。
·主要治疗药物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建议自行用药或调整剂量,避免联合使用相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联合用药建议
不推荐常规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情严重且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若病毒载量较高,可在医生评估后采用玛巴洛沙韦联合奥司他韦的治疗方案。
·支持治疗
流感轻症患者应注重休息、保证营养与水分;发热时合理使用退热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儿童需警惕脱水;重症患者则需立即就医,接受必要的氧疗或呼吸支持等专业治疗。
周耀铃总结道,面对流感,家长无需过度恐慌,只要做好“预防优先、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有效守护孩子健康。建议密切关注孩子身体状态,遵循科学防治原则,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不盲目用药、不拖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