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阮班慧)今年以来,西安科技大学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要求,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以学校党委顶层设计为引领,通过夯实基础学科教学、创新微专业建设、厚植质量文化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育人为本、质量为核、创新为要”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生深造就业双提升,为教育强国建设书写“西科答卷”。

顶层设计锚定人才培养战略坐标
“培养能源报国的拔尖人才,必须把质量意识深植办学全过程,让‘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理念成为全校共识与行动准则。”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来兴平在2025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彰显了学校党委对人才培养的核心把控。学校党委始终将拔尖人才培养作为“一把手工程”与战略核心任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主导实施、院系协同推进、师生全员参与”的闭环工作机制。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该校党委牵头出台《西安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方案》《〈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2门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及奖励实施方案》等10余项制度文件,从精神引领、制度保障、实践落地三个维度绘就人才培养战略蓝图。党委班子成员带头践行“一线育人”理念,年均深入课堂听课40余节,牵头参与基础学科改革、微专业建设等核心议题研讨,推动质量文化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

学校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融入质量文化建设,通过“胡杨林大讲堂”“教学创新活动”“科教融合活动”等特色活动开展宣传教育50余场,覆盖师生超3万人次,推动质量意识从“制度要求”转化为师生“行动自觉”。在该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关键点,高质量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中期“回头看”专家进校考察工作,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34项,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在2025年中国青年科创“揭榜挂帅”竞赛中,学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斩获12项国家级荣誉,其中全国特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优胜奖3项。获特等奖数量并列全国第23名,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43名,省属高校第1,全省第2,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实现金奖零的突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煤火智探》项目获全国金奖,学生科创能力与竞赛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实现历史性突破,6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57‰,学科实力印证教学质量核心竞争力,为拔尖人才培养筑牢学科根基。

核心课程筑牢人才成长硬核支撑
“曾经认为《高等数学》只是理论工具,直到参与矿山工程建模实践才发现,它是破解复杂工程难题的‘关键密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学生蔡咏航的感悟,正是学校基础学科改革成效的生动写照。针对基础学科与专业需求衔接不紧、支撑力不足等问题,学校聚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两大核心公共基础课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精准施策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

在教学改革层面,组建教学名师领衔的课程团队,重构“理论讲授+案例实践+学科融合”三维教学体系。《高等数学》课程深度融入矿山压力计算、智能通风系统建模等20余个行业特色案例,实现“数学工具”与“工程需求”精准对接;《大学英语》开设“学术英语读写”“行业英语应用”特色模块,同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学术素养。
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建立“课前预习检测+课堂互动反馈+课后分层作业”的闭环管控机制,引入AI智能阅卷系统构建即时化反馈体系,课程及格率较改革前提升12%。设立基础学科教学专项奖励基金,给予教师表彰激励,支持教师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申报与教材编写。《高等数学》课程团队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大学物理》《数学建模与创新实践》《数学物理方程及其应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大学进阶英语》获评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由《高等数学》《大学英语》2门课程衍生的“数学素养”“学术英语逻辑建构与应用”微专业,搭建起基础学科与前沿应用的衔接桥梁。

交叉融合破解复杂工程能力痛点
在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需求中,学校以微专业建设为突破口,破解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瓶颈,践行会议中“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人才支撑”的要求。依托办学优势,学校主动对接智慧矿山安全、碳中和遥感、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建成66个微专业,其中25个入选教育部“双千”计划首批入库名单,形成覆盖多个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微专业集群。
在学籍管理机制上,学校创新推行灵活的选课、修读与结业认定制度,允许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微专业课程,修满学分后颁发结业证书,其学分可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学校将微专业学习与科创能力培养深度绑定,通过举办50余场“追光计划”大学生科创经验分享会,建立本硕博“传帮带”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截至目前,学校已完成微专业培养并结业1867人,在学微专业学生超2000人,累计受益学生近4000人,形成“学籍管理促选课、选课学习促科创、科创实践促成长”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储备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多元考核护航育人质量提升
以质量文化建设为根基,学校构建“精神引领、职责践行、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质量文化体系。熔铸特色质量文化精神,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作为质量文化精神锚点,通过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师生认知度与认同感,让“五自”质量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
明确“五自”质量文化建设责任,推动质量意识内化为师生自觉行动,形成具有西科特色的质量文化成果,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形成示范效应。厘清质量文化制度体系,梳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优化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强化制度执行与监督,确保质量标准落地见效。

在考核评价方面,出台《西安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施办法》构建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基础学科采用“课前检测+课堂表现+实践成果+期末考核”综合评价模式,微专业实行“课程学习+科研实践+成果转化”三维考核机制,将学生自我评价与导师评价、学校评价、行业评价有机结合,全面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活力。质量文化与多元考核的深度融合,推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与社会声誉显著提升。

深造就业双升书写育人答卷
质量文化的浸润、基础学科的支撑、微专业的赋能,共同铸就了拔尖人才培养的“西科成效”。2025年,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卓越)2101班29名学生全部斩获科技竞赛奖项,22人考取矿业工程领域顶尖高校研究生,7人签约国家能源集团、陕西延长石油等行业龙头企业,实现“科技竞赛获奖率、社会实践参与率、毕业去向落实率、煤炭行业扎根率”四项核心指标均达100%。
从全校层面看,毕业生深造质量显著提升,30%的深造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或国外知名大学;就业竞争力持续增强,43%入职中国500强企业,48%进入国企或事业单位,61%在一线、新一线城市就业,毕业去向落实率与就业质量均实现历史性跃升。
在拔尖人才培养实践中,学生科创竞争力持续提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级赛事获奖数量实现年均稳步增长,基础学科与专业领域深度融合的数学交叉研究团队,在“矿山灾害防治”等优势领域产出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相关SCI论文发表量稳步累积;“弘扬科学家精神攀登煤矿智能化高峰”等13个案例入选2025年陕西省本科教学案例,案例涵盖课程思政、科教融汇、课赛融合、项目式教学、人工智能+等类别,获批数量并列省属高校第二,充分体现了该校在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显著成效。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赋能,该校工程学学科ESI排名持续攀升至全球前1.57‰,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保持A类优势,ESI前1%学科增至6个,成功跻身西部高校学科建设第一梯队,成为国内少数、西部唯一同时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A类学科及6个ESI前1%学科的院校,彰显了学校以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支撑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