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从田野里走出来的农民果树专家——杜锡莹

从田野里走出来的农民果树专家——杜锡莹

2025-11-24 17:58:15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 (王华旭)有位果树专家名叫杜锡莹,他是“国家林草乡土专家”“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荣获“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安市十佳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曾连任三届省人大代表。他未曾执教高校,不是教授;不在体制内研究院所任职,也非研究员。他从20岁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终日与果树为伴,与果农为友,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唤他“老杜”。今天,咱就从头讲讲老杜的故事。西安市鄠邑区蒋村街道办郝家寨村西头,一片百余亩的果园,栽种着优质的李、杏、桃树,是春有百花,秋有硕果,生机盎然。这便是西安丰园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种基地,由老杜和他的团队悉心打理。果园正南,秦岭终南山支脉望仙坪橡树林郁郁葱葱。清晨时分,半山腰薄雾缭绕,宛如一幅水墨画。相传,望仙坪因汉武帝目睹东方朔羽化成仙而得名。果园西侧,甘峪河蜿蜒北去,潺潺流水清冽甘甜,滋润着两岸的沃土。据记载,甘峪河畔的“甘之战”奠定了夏朝的统治地位。如今,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正演绎着老杜“逐梦青园”、培育新优果树品种的传奇故事。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自学成才的果树专家

1974年,初中毕业不久的老杜进入大队果园担任技术员。那时,不少大专院校的教师前往农村开展教学实践,顺带培训乡村农技人员,这给了杜锡莹难得的学习机会。其中,咸阳地区仪祉农校的多位果树专业教师对他影响深远,他们既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又深入田间进行实操指导。耳濡目染间,当年的“小杜”在心中种下了好好作务果树的梦想。老杜后来报考陕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果树专业,系统学习了《果树栽培学》《果树病虫害防治学》《土壤肥料学》《遗传育种学》等课程,为日后的科研工作筑牢了理论根基。他勤于钻研、善于观察,在果树行业崭露头角。自1996年起,老杜陆续在省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猕猴桃日灼病发生规律和预防》被中科院编入《现代农业研究论文集》;《苹果幼果环状失水原因探讨》对权威专家认定的“霜环病”结论提出新观点与有效预防方案,被多家杂志相继转载;《陕西省李子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获评省老科协“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延安地区杏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则为陕北黄土高原杏树晚霜冻害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周至、户县一带苹果滞销,而同期从国外引进的李、杏新品种在多地试种成功,经济效益显著。这激发了老杜投身李杏育种的热情,从此开启了长达30余年的种质资源收集与育种探索之路。李杏不语,下自成蹊。老杜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杏行业交流研讨会,经常在省内外开展技术培训,他选育的新品种与创办的丰园公司、李杏研究所在行业内有了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国内外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交流。公司每年接待参观学习的专业人员与果农超500人次。他连续多届担任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理事、杏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荣获国家及省市荣誉10多项。历经50多年,老杜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果树专家,他的职称从原来的“农艺师”晋升为“高级农艺师”、“推广研究员”。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逐梦,老杜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优秀农民育种家”。

从万里挑一到高度专业——只为拉长季节的鲜滋味

老杜常说:“搞育种没有特异的种质资源,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育种工作就难以实现多方向的突破。”人常说,“说得轻巧,吃根灯草。”果树育种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的艰辛,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从贵州黔西南的丛林高山,到内蒙古大青山下的戈壁草原;从山东青岛的丘陵地畔,到甘肃临夏的河谷山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几乎哪里有优质种质资源,哪里就有老杜的身影。老杜的种质资源收集之路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的李杏产区。西安市蓝田县安村乡某村,地处白鹿塬北坡、灞河以南,坡陡路窄,留存了许多古老杏品种。老杜多次前往采集种条。秦岭黄峪寺海拔1200米,他多次登山只为观察古老杏树、剪取海棠杏种条;陕北榆林无定河上游有许多李杏品种资源,他沿统万城驱车而下,收集到多个古老李杏品种;内蒙古大青山下的东乌素图、西乌素图,他两度驱车考察;甘肃临夏东乡县唐汪川镇,他三赴此地收集杏资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发现同行果园中有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桃品种有育种价值,征得同意后整株挖回栽入资源圃。经十几年精心杂交,培育出大果型、全红果、肉硬脆、味浓甜、离核核小的“甘峪红桃”“甘峪秋蜜”等优质桃子。30多年育种生涯中,他有10多个春节在考察与收集种质资源的途中度过,他的车年均行驶里程超5万公里。漫长繁琐的育种过程,他也有过迷茫;迟迟得不到结果,他也曾经后悔;巨大的资金投入,也受到过家人埋怨,他是大海捞针,沙里淘金,点石成金。但当“丰园”系选育成功之时,这一切都值了。“杏子黄时麦已收,槐荫重叠柳条柔”,宋代诗人笔下六月杏熟的景致,如今有了新的延续。在关中平原,从5月中旬麦浪翻滚时“丰园29”杏率先成熟上市,到“丰园红”“丰园早干”“丰园星”等品种相继登场,鲜杏供应一直延续至7月中旬。

其中,“丰园红”作为陕西省首个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果树新品种,比从国外引进的“金太阳”杏早熟3至4天,色浓红、果个大、仁香甜,至今仍是省内外网上热销品种。该品种被科技厅项目验收专家组评价为“是我国早熟杏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丰园早干”5月下旬成熟,果大味甜,遇旱可在树上自然干缩,风味更浓,未熟便有人预约采购;“丰园硕蜜”果实特大、口感浓甜,成熟后还可远距离邮寄,让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到口福。传统李子成熟期集中在7月上中旬,采摘期仅10多天,而丰园公司的“西”字系列、“西户”红肉李系列品种,口感脆甜,从6月到9月陆续上市,加上许多杏品种,丰园公司的试验园区已做到让消费者两季五个月都能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李、桃、杏。目前,他所在的丰园公司已有14个杏、李、桃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授权保护,其中8个通过国家及省级林木(果树)良种审定。

老杜还抢救性收集保存了多份西安地区濒临灭绝的李杏种质资源,2000年他便建起拥有200多份资源的民间李杏种质资源圃,到2020年资源量已增至300多份,他先后为国家李杏种质资源圃无偿提供李杏种质资源74份。2008年,他主持选育的早熟杏新品种“丰园红”“丰园77”一经问世便风靡大半个中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企业和果农纷纷引进,10多年发展面积超50万亩,为我国杏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10年,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为了表彰他的突出成绩,授予他“优秀农民育种家”荣誉称号。

从筚路蓝缕到前景广阔——丰园果业花更红、果更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千百份付出,终有厚报。过去人常说“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这是对劣质李、杏、桃品种的批评与责难。老杜认为市场欢迎、消费者喜爱、果农爱栽植就是好的品种。

老杜的育种之路,一走就是30多年。第一个10年,他专注收集种质资源,为育种工作筑牢硬件基础;第二个10年,经过千百次观察、组合、筛选与优化,“丰园”系列杏新品种陆续诞生,其中“丰园红”作为陕西省首个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植物新品种,推广至20多个省市、自治区,面积达50多万亩,成为多省主栽品种。近10年来,老杜的育种事业再攀新高。他最新育成的红肉李,特色鲜明、品质优异,货架期长且高产稳产,有望成为李子产业高效发展的新标杆。他育出的杏新品种“丰园星”不但外观漂亮,品质优异,早果丰产,更具有耐长途运输、货架期长的优势,深受消费者、果商和果农的喜爱。

目前,西安丰园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优质新品种,与实力农业企业携手打造“授权种植、控制面积、联盟发展、打造品牌、紧缺营销、共同受益”的签约发展新模式。随着“丰园”系新品种持续创新、经营模式日趋成熟,加之国家惠农政策加持,“丰园”系水果必将为我国李、杏、桃品种锦上添花。说起老杜的成就,他谦逊地说,这和各级组织的关心,各位专家帮助是分不开的,更离不开果农们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扎根沃土的老杜必将再创佳绩,丰园果业的李、杏、桃果树终将花更艳、果更甜。

(编辑:舒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