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一中初级中学初2027届B5班 段欣然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绵绵的秋雨,为古城西安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神秘感。秦腔悠扬,温暖着西安人的岁月流年。
雨声淅沥,烟雨朦胧,我走在西安东大街上,远远便看见一个大戏台,翘角伸展,青灰的石雕,好似在庄严地诉说着往昔。走近,便看见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易俗社”。我环顾四周,发现这里早已坐满了人。虽然阴雨绵绵,却仍阻挡不了老陕们对秦腔的热情。锣鼓喧天,丝竹盈耳,为古老的西安城添上一抹庄严感。
这时,人群忽然安静下来,一声震人心魄的秦腔从后台传来。接着,台上响起悦耳的二胡声,瞬间吸引了我。清亮的梆子声,每一下都敲打在人们心里。随即,一位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踱步台心,他一抬衣袖,一挥马鞭,响亮的唱腔破喉而出。只见他甩头之际珠冠乱颤,仿佛要将百年悲欢尽数抛洒;扬袖间风雨暗涌,恰似把万里河山收入怀中。忽然间,他横眉立目,声音霎停,台下众人也似松了一口气,随后掌声在易俗社的小广场上久久回荡着。
我转身时,瞥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观众,还沉浸在刚才的唱腔中,他枯瘦的手指在膝上轻轻叩击,深邃的眸底似透出淡淡的怀念。
走出易俗社,二胡声仍在我耳畔回荡。我举步走进易俗社百年博物馆,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易俗社就以唱腔为矛,以舞台作盾,谱写下一曲激昂的抗日战歌。
灯光洒在一本被岁月浸得发黄的社史上,“镇中漫记”四字遒劲有力。时光辗转,演员们高亢的呐喊、灯火下苦练的背影、幕布后勇毅坚定的眼神……一幕幕出现在我眼前。一曲终了,秋雨萧萧。我胸中仍回荡着那可歌可泣、壮美激昂的秦腔。
教师点评:习作为读者铺展了一幅兼具诗意与厚重感的古城文化画卷。作者将秋雨、古城、易俗社三重意象深度融合,行文脉络清晰,意境层层递进。语言凝练优美,既彰显了对秦腔的热爱,又体现出对本土文化的深刻体悟。
指导老师 赵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