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群众健康“托付人”——记澄城县城关街道镇基村村医姬永军

群众健康“托付人”——记澄城县城关街道镇基村村医姬永军

2025-11-25 17:47:45
分享到:

整理病例、检查医疗设备……11月10日6时,天还未亮,澄城县城关街道镇基村村医姬永军便来到村卫生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每天都这个点,我早就习惯了。”姬永军乐呵呵地说。

在这间小小的卫生室里,姬永军坚守了38年。

群众的健康守护者

1988年,刚毕业的姬永军面临两个选择:一边是城里医院抛出的橄榄枝,一边是村干部带着期盼的邀约——“村里老村医干不动了,你是本村娃,乡亲们需要你。”没有丝毫犹豫,姬永军背着药箱回了村。彼时的村医疗站,只有一间漏风的瓦房,冬天输液瓶里的药会结冰,夏天蚊虫不断……他却在这儿扎了根。

“永军这娃,救过我的命!”提起30多年前的那个冬夜,78岁的杨明(化名)红了眼眶。1992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杨明突发高烧昏迷。家人深夜敲开姬永军的门。当时村里全是土路,积雪没到脚踝,姬永军背着几公斤重的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杨明家,及时为杨明进行诊治。

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把父母的健康“托付”给了他。

“我爸有冠心病,麻烦您多去看看。”

“我妈血糖不稳定,药快没了您先帮忙给开两盒,我回家后把钱给您。”

……

接到这样的电话,姬永军从不拒绝。他会定期上门给老人量血压、送药,出门后还会给老人的子女发个视频,“叔今天血压正常,放心吧”“婶子这周血糖控制得好,就是少吃了顿药,我已经叮嘱了”。

村民都说,有姬永军在,他们在外打工都踏实。

从“治病”到“防病”

“要是早教会苏大爷防跌倒的知识,他就不会遭那份罪了。”2006年的一件事,成了姬永军心里的“痛”,也让他把工作重心从“治病”转向了“防病”。

当时,村民苏某因双侧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吃饭时不慎跌倒,筷子从口腔贯穿至咽喉。姬永军赶到时,苏某满嘴是血。姬永军一边为其按压止血,一边联系救护车。“经历这件事后,我就想,光会看病不够,得让乡亲们少生病、不生病。”姬永军说。

刚开始做健康宣教时,姬永军总是“热脸贴冷屁股”。“哪有那么多讲究,我吃了一辈子盐,身体好得很。”“抽烟提神,不抽没力气干活。”面对乡亲的抵触,他没气馁,琢磨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办法。

健康讲座上,姬永军举着一张脑梗患者的CT片,指着病灶处对台下的老人说:“去年,李叔就是不听劝,一天抽两包烟。现在,他半身不遂,吃饭都得靠家人喂。大家说值不值?”话音刚落,台下的几位老人就悄悄掐灭了手里的烟。

68岁的村民苏强(化名)吃饭不规律、经常熬夜打牌,患有高血压还不肯吃药。为改变苏强的生活习惯,姬永军每天清晨陪他慢走,中午去他家看他有没有吃降压药,晚上还会“突袭”牌场——“苏大爷,今天的步走了没?牌可不能再打了”。一来二去,苏强养成了早睡早起、清淡饮食的习惯,血压也稳定了。

姬永军每天早上还会用村里的大喇叭播报健康知识:“入秋了,天凉了,老人别早起锻炼,等太阳出来再出门。”这些提醒,成了村民每天的“健康闹钟”。

近年来,姬永军诊治近700名急性肠胃炎、高血压急症患者,开展慢性病随访1.7万人次,村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

村医看病有了“好帮手”

“有些病,7元钱的药就很对症,没必要用70块钱的药。”从当村医的第一天起,姬永军就给自己定了规矩:让患者能少花钱就少花钱。

村上有位老人瘫痪在床8年,姬永军每周都上门为其量血压、换导尿管,没收过一次出诊费。有次老人的老伴硬要塞给他50元,他推辞不过,转身就去超市买了水果和点心送回来。

2022年,“行走的医院”项目在镇基村卫生室启动,姬永军高兴坏了,白天跟着专家学操作,晚上对着说明书琢磨。他通过“全科医生助诊包”,为患者做心电图、B超等检查,还通过互联网连接上级医院开展专家远程会诊。

2023年,一名村民遭遇车祸,颅脑损伤伴下肢骨折,家属纠结要不要去西安手术。姬永军通过“行走的医院”项目联系到北京的专家。专家远程查看检查结果后,建议患者保守治疗。一年后,村民顺利康复,不仅免了手术创伤,还省了十几万元费用。“过去,乡亲们得个疑难病,要往西安跑;现在,在村里就能让大专家看,省时省力又省钱。”姬永军说。

姬永军用仁心仁术,守护着一方群众的健康,成为田埂上的“健康使者”。今年8月,他被评选为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