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跨越千年的“永宝”之约

跨越千年的“永宝”之约

2025-11-25 17:52:59
分享到:

付玉玮 李静茹

在宝鸡这片孕育了周文明的土地上,每一件青铜器仿佛都寄托着祖先跨越时空的嘱托。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珍藏的对罍,正是这样一件承载着文明记忆的重器。

1973年出土于凤翔县田家庄镇劝读村的青铜对罍,以独特的造型诉说着时代变迁——器型由商代的瘦高形演变为矮粗形,宽大的沿部和加高的圈足让其显得格外稳重;肩部丰满圆润,一对兽首衔环耳静静垂挂,仿佛还在等待着一次重要祭祀仪式的召唤。对罍的形制变化,标志着时代的转型。器型之变,实为文明之进。

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罍口沿内壁的铭文——一个叫“对”的人,为纪念父亲铸此礼器,愿子孙永宝、长寿善终。这是一个朴素而深沉的愿望,传递出人伦亲情的温度。

对罍出土地“劝读村”这个名字,与“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的铭文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劝读,是劝人读书明理;永宝用,是希望后代珍视传承。这或许正是历史的深意:在这片劝人读书明理的土地上,出土了刻着血脉传承嘱托的青铜重器。文明的延续从来不只是器物的存留,更是精神与记忆的代代相承。

如今,这件对罍静静地立在博物馆里。它不再盛装美酒,却见证历史;不再参与祭祀,却依然熠熠生辉。每当游客驻足凝视,那字字铭文仿佛仍在诉说着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追思,一个家族对后代的期盼,一个时代对未来的向往。

站在对罍面前,我们明白:真正的“永宝用”,不是将文物深藏地下或锁入高阁,而在于让文明基因融入当代血脉。这场跨越千年的“永宝”之约,像先辈与后辈的双向奔赴:他们在青铜上镌刻“永宝用”的期盼,我们以守护与传承回应。让文物“活”在当下,“传”之后世,这才是对“永宝用”最深刻的当代诠释,也是对数千年期盼最郑重的回答。

(编辑:钟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