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山区鸟瞰图。

横山区马家梁村陕北白绒山羊养殖基地。

农技专家指导栽培技术。

横山区稻田蟹喜获丰收。

横山区零工市场工作人员为求职者讲解政策信息。

波罗古堡春节旅游人气旺。
时序轮转,奋楫笃行;五载耕耘,硕果盈枝。“十四五”以来,榆林市横山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在生态治理战场上攻坚克难,在产业升级浪潮中勇立潮头,在民生改善沃土上精耕细作。
五载春华秋实,横山用治沙韧劲换得绿意满川,用单一产业催生多元业态,用为民初心厚植民生福祉,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在陕北大地书写出生态与发展共生、改革与民生共振的奋进新篇。
夯基固本 答好县域发展“基础题”
从沙化肆虐的“生态痛点”到绿意铺展的“治理亮点”,横山始终将生态治理作为战略工程,以系统思维统筹绿化增汇、管护提质、水土治理。以大规模国土绿化为突破口,统筹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项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五年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种草40.16万亩,打造美丽村庄绿化示范点23个,道路绿化74.47公里,新建防火通道80公里,义务植树200万株。
三分造绿,七分管护。为守住绿化成果,横山区创新推行“五包四抓”责任制,将管护责任压实到人,从严抓实封山禁牧工作。2024年以来,累计出动督查巡查人员820余人次,规范处理违规放牧羊群262群。聚焦湿地保护这一生态关键,勘界立桩617个、设立永久性警示牌200个、架设围护栏1.5万米,累计完成“绿盾专项行动”整改点位600多处,让湿地成为涵养生态的“天然水库”。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突出问题,横山区实施综合治理,以“拦、蓄、保”相结合举措改善区域生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9.26平方公里,建成拦沙坝79座,加固淤地坝197座,构建起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昔日的“跑土跑水跑肥”之地,如今正逐步变为“保土保水保肥”的生态沃土。
聚焦“硬件”支撑后,横山区深耕“软件”建设,以制度改革与法治保障破解发展堵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制定“大厅之外无审批”负面清单,实现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集中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高频事项申请材料精简30%以上、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横快办、善服务”政务品牌深入人心。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52个,打造“民法典法治文化长廊”等特色阵地33个,开展“法律六进”活动120余场,发放法治资料91万余份,受教育群众超30万人次,法律咨询服务7000余人次。
提质培优 答好转型增效“必答题”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十四五”以来,横山区坚持“产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深化“一带三区多点”产业布局,以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产业发展质效双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聚焦首位产业,羊产业成为横山富民强区的“顶梁柱”。2024年底,全区羊子饲养量达295.2万只,全产业链产值46.98亿元,羊子饲养量20万只以上镇(办)5个,10万只至20万只镇(办)11个,“15211”特色养殖模式在全国推广。“横山羊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4年注册“紫云横山”商标并获批欧盟、英国涉外商标,同时该商标还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横山区现有4个屠宰厂、9个羊肉加工厂、4个羊绒毛制衣厂,研发羊肉产品100多种、羊绒毛制品300多款,带动万千农户增收致富。
围绕“一核两区两园多点”布局,横山区建成山地苹果种植基地10.4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5.8亿元,丰泽梁、泽瑞2家家庭农场获评全省苹果高质高效示范园;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1.5万亩,年产量4万多吨、产值2.2亿元,“横山远志”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横山区久润德农牧业公司流转土地1.8万亩种植黄芪、黄芩等,打造千亩以上基地6个;小杂粮种植面积37.5万亩,年产量5.8万吨、产值4.1亿元,“大明绿豆”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稻渔综合种养规模达4.3万亩,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稻田河蟹苗种培育基地,4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提升无定河‘稻渔综合种养’”经验入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典型案例。2024年全区特色农产品年产值超20亿元,新型经营主体达1475家。
惠民利民 答好民生保障“加分题”
“十四五”时期,横山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教育公平、民生保障、人居环境三大领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
横山区锚定“教育强区”目标,推动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惠扩容,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100%,公办幼儿园占比从59.4%提升至72.41%,建成省级示范园4所、市级一类园13所、市级二类园19所;义务教育通过省级优质均衡督导评估,“阳光招生、均衡编班”实现全覆盖,横山中学、党岔中学跻身全市强校;高中教育质量攀升,横山中学高考600分以上人数从6人增至24人,985、211院校录取率逐年提高;职业教育特色鲜明,打造省级示范专业1个,学生技能大赛获省级奖项35个;特殊教育温情暖心,构建“生命多彩”课程体系,以“横美味”实践基地带动残障学生就业,特教学校获评“陕西省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群众最直接的幸福体验。横山区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争取中央及省上资金4166万元,建成韩岔镇垃圾填埋场1座、5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垃圾污水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制定《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方案》《2025行动计划》,建立“日督查、周通报”暗访督导机制,聚焦“十大行动”清理环境卫生死角;以“三线三河一川”周边村庄为重点,2023—2027年拟创建省级示范村27个,目前已成功创建7个,村庄环境旧貌换新颜。建成15分钟“健身圈”覆盖5万余人,承办榆林市第十五届运动会部分项目,举办“迎五一”乒乓球赛、百公里接力跑等群众赛事40余场,免费体质检测超8000人次。
回望“十四五”,横山答卷亮点纷呈;展望新征程,使命在肩重任千钧。这片承载着横山起义红色记忆、浸润着民歌腰鼓民俗风情的土地,正以昂扬姿态迈向新征程。
下一步,横山区将持续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聚焦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以打造无定河绿色产业经济带为抓手,优化园区布局与营商环境,聚力集聚氢能装备、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新区建设与老城更新,守护好民生保障底线;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产业富民、生态惠民、文化润民上久久为功,让横山全域焕发蓬勃生机,书写乡村振兴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的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