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官网

中交二公局劳模风采系列报道(一)

杜洪池 用匠心挑战世界最高难度

中交二公局劳模风采系列报道(一)

杜洪池 用匠心挑战世界最高难度

2022-05-12 08:46:50
分享到: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张永宁 李雨倩)他组织的技术团队实施了世界首座千米级三塔两跨悬索桥,先后获得国际桥协杰出结构工程奖、英国卓越结构工程大奖、菲迪克奖、詹天佑奖、鲁班奖;他带领的团队实现的“豆腐雕花”荣获了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他牵头成立的劳模工作室,已申请专利53项,授权18项,实现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培养技术骨干50余人……他就是中交二公局二公司副总经理杜洪池。

近日,杜洪池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消息传来的时候,他正在南京的大桥建设现场忙着检查。4月的天气还算凉爽,可在阳光下徒步一上午,汗水已浸透了衬衫,刚掏出手机,一滴汗珠滴在了屏幕上。21年来修桥的步子从未停歇,这是他7600多个日子的常态。他总给年轻人念叨:“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我们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将大桥从图纸变成现实。”

从“0到1”

让中国桥享有世界声誉

每一个交通土建专业学子的终极梦想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杜洪池也不例外。

杜洪池22岁从吉林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中交二公局工作。第一个项目就是世界第三、国内第一的悬索桥——润扬长江大桥。虽然是工程专业毕业,但面对这座世界级桥梁,面对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他觉得自己的起点就是“0”,必须学习。

2001年7月的正午,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露天的工地上,工人师傅各自忙碌着。若给矿泉水瓶子扎个眼,滋出的水都能在钢筋上浇出彩虹,可杜洪池跟着师傅绘图纸、做方案、看现场、记笔记……更多的时候,他主动和一线工人聊施工经验、聊执行细节……就这样,他将自己“钉”在了施工现场,手写笔记写满了厚厚四大本。半年后,他画图设计制造的 “龙门吊”成功试吊,就像是清晨江面涌起的第一朵水花,这是他建桥生涯得到的第一份肯定,也实现了他“从0到1”的突破。

这样的肯定,就像是幼儿园小朋友得到的第一朵小红花,戴着它你就是最优秀的。而后的1000多个日夜,作为一名基层技术员,杜洪池以匠心致初心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从来不放松,润扬大桥施工现场,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一个项目一个台阶。2007年,杜洪池担任泰州长江大桥项目副经理兼副总工程师。新岗位新挑战,他要独当一面,再立新功。

在这里,又是6年不懈地奋斗!检查大桥锚碇、爬上近200米高的主塔、在横跨长江的猫道上“漫步”……杜洪池组织技术团队开展了“三塔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等研究,创造了“五项世界第一”,成功为大桥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0的起点”,到世界第一,正是因为这种对技术的痴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终让这座世界首座千米级三塔两跨悬索桥,先后获得国际桥协杰出结构工程奖、英国卓越结构工程大奖、菲迪克奖、詹天佑奖、鲁班奖。
 这是桥的荣誉,更是杜洪池和团队的功勋章!

毫米精度

“豆腐雕花”荣获特等奖

2016年,杜洪池再次履新,担任南京五桥的项目经理。

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钢混组合结构大跨径桥梁,装配化程度高达80%,轻型结构设计节约大量材料,是中国桥梁追求品质提升,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代表。

在行政职务上,项目经理要为项目现场方方面面的工作负总责。在专业技术上,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争做标兵,杜洪池对自己的要求一刻也没有放松。

还是那滚滚翻腾的长江水,彼时已做了15年建桥人的杜洪池,不仅信心满满,他还暗下决心,想要挑战世界级最高难度。
 就拿南京五桥索塔施工为例,主塔钢壳整节段在工厂加工,水运至现场吊装拼接,单个节段重达180吨,而且钢壳内分布着密麻麻的1000多根竖向钢筋,每一根都要与承台上的预埋钢筋对接,误差必须小于2毫米。

2毫米,是盯着看10秒就会重影的程度,杜洪池和项目团队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打造了世界首创的钢混组合索塔设计施工技术与标准。不仅保证了对接精度,而且提升了施工效率。这一系列的技术操作被同行赞誉为“豆腐雕花”!

没错,2毫米的“豆腐雕花”,杜洪池和他的团队雕成了!就在这一年,杜洪池主持研究的《钢混组合索塔施工关键技术》,在全国桥梁学术年会上荣获了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南京五桥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品质工程考核全省第一。
在杜洪池看来,修桥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研发和创新更不是。2018年,在组织的支持下,杜洪池牵头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

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机制,就连它的成立本身就是创新。在这里,打破了项目为单位的局限,团队的工程师们以专业视角聚焦大型桥梁工程建设,从工艺、科技、管理、技术服务各方面主动创新。

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不仅聚集了人才、技术、项目,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创新动能和潜力。工作室成立4年来,已申请专利53项,授权18项,实现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培养技术骨干50余人。2020年11月,该创新工作室被中交集团正式命名为“杜洪池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工匠、人才、劳模、创新……所有的赞誉不仅是杜洪池既往奋斗历程的侧写,也是他不断挑战世界最高难度的动力。他说:“对我来说,修桥就是在最美好、最青春的年纪认定的一件事。我愿为这件事倾注全部的激情、热血,并为此奉献终身。”

(编辑: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