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陈奋翔)今年以来,咸阳市瞄准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新突破”、水环境质量实现“新巩固”、土壤环境治理实现“新加强”、生态系统安全实现“新保障”、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等“五个新”目标,强力推进市域生态环境立体改善。8月19日上午,咸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媒体通报会,通报了咸阳市推进生态环境立体改善工作的有关情况。
据咸阳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言人刘鲲通报,咸阳市推进生态环境立体改善专班工作方案是5月13日正式印发的,方案旨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总抓手,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全方位治理、多维度发力、深层次推动,促进咸阳市生态环境立体改善,实现生态“颜值”大提升。
通报会现场介绍,咸阳市推进生态环境立体改善专班工作方案的年度目标和长期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新”: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新突破”。目标是:今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排名在全国168重点城市同比有进位。“十四五”末,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拐点基本到来。截至8月17日,咸阳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7%,PM2.5同比上升6.2%,优良天数103天,同比减少38天,重污染天数8天,同比减少8天,在全国168个城市排名前进2个位次。
水环境质量实现“新巩固”。目标是:今年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7.8%以上。“十四五”末,达到88.9%以上。1-6月,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88.9%,优于考核目标11.1个百分点,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土壤环境治理实现“新加强”。目标是:今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十四五”末达到93%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生活垃圾“四分类”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2%,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
生态系统安全实现“新保障”。目标是:今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6%,到“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40%,全市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81%,全市共发生1起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目标是:监测、执法、信息化建设三大体系水平全面提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基本形成。目前,监测、执法、信息化建设三大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各级各部门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污染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持续提高。
刘鲲介绍,目前咸阳市推进生态环境立体改善的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坚决整改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目前6次中省环保督察累计反馈问题154个,完成整改129个,正在推进15个。交办信访问题1439个,完成整改1437个,正在推进2个。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橡胶企业退城入园已完成现场调查评估,正在制定第一批退出清单;25个重点行业539家企业中,已初步完成设施升级改造103家,4家企业已由D级升级为C级;7家企业燃煤锅炉改造取得阶段性进展,欣雅纸业新上燃气锅炉已投入运行,东区供热利用大唐余热项目基本完成管网及应急热源建设,西区供热3条管网已建成1条,陕煤化2台锅炉已改造完成1台,鲁洲生物、益海嘉里、兴平热力正在前期准备阶段;自主淘汰柴油货车65辆;实行建筑工地责任包联制度,进一步夯实扬尘监管责任;常态化推进生物质禁烧巡查检查,露天焚烧现象明显减少。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目前年度完成雨污分流9.1公里;东郊、南郊污水处理厂已通水试运行,西郊污水处理厂完成75%;排查渭河干流入河排污口38个,泾河干流30个,正分类推进整治;排查出兴平市黑臭水体2个,正在编制治理方案;《再生水利用中长期规划》正在编制,长庆石化利用再生水项目已启动管网建设;整治饮用水源地突出问题30个;69家重点涉水企业出水水质全面达标。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和“无废城市”2个国家试点正在加快推进;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2.4万个,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4.2%,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32.2%。
与此同时,在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也均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刘鲲最后表示,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立体改善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咸阳市生态环境局作为主责部门,将带头贯彻落实咸阳市推进生态环境立体改善专班工作方案的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扎实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