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 为何仅选择天鹅、仙鹤、鸿雁三种水禽陪葬?谁是这批青铜水禽的制作者……自考古发掘20多年以来,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仍有诸多未解谜团。
1月31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何止秦俑——秦陵苑囿之K0007陪葬坑”展览正式开展,展出的57件展品共同讲述了K0007陪葬坑不同于秦兵马俑军事题材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一个鲜为人所知的秦人精神文化世界。
偶然发现 埋藏千年的青铜水禽“露出水面”
别具一格的陶俑、鲜活灵动的青铜水禽……1月31日,记者在“何止秦俑——秦陵苑囿之K0007陪葬坑”展览现场看到,此次展览共分为水禽出“水”、匠心独运、片羽重辉等三个单元,重点介绍了精巧细思的青铜水禽的工艺技术,凸显秦文化的多彩性和工艺技术的创新性。展出的57件展品,来自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两家收藏单位。
“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的发现就是无心插柳之举。”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2000年6月,一个普通的日子,临潼秦陵街办孙马村的村民打墓时发现了陶俑碎片及一些小件铜器。随后,在墓地周围的麦田,考古人员发现了红烧土、陶残片以及陶制的手指,经过详细勘探,确认是秦始皇陵的又一陪葬坑。此处位于古代一处湖泊的南岸,地下水位较高。
经相关部门批准,从2001年至2003年,考古人员对该陪葬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陪葬坑的建筑运用了借景式的设计,营造出河流水岸的场景,青铜水禽则伫立于河岸两侧。这一发现,使埋藏千年的青铜水禽终于“露出水面”,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学者对秦始皇陵园外藏系统及陵寝制度的认识。
专家推测 陶俑应为水禽驯养人或苑囿管理者
K0007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外城垣东北角900多米处,平面呈"F"字形,总面积约925平方米,曾遭大火焚烧和人为破坏。试掘表明,该坑分为三个区域,Ⅰ区为青铜水禽,Ⅱ区为原大陶俑,Ⅲ区内发现动物骨骼,共出土原大的青铜水禽46件,有天鹅、仙鹤、鸿雁,出土跽姿和箕踞姿陶俑15件,以及零碎的动物骨骼、银质义甲、青铜棒、骨器等260余件小型器物。青铜禽类和造型别致的陶俑放置在一起,实属罕见,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意蕴,作为秦始皇陵园外藏系统的构成部分,可能是中央政府或管理皇宫的官署机构,为皇帝灵魂提供娱乐服务。K0007陪葬坑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内涵,为研究秦代历史及文化提供了崭新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陶俑发现于Ⅱ区的厢房和壁龛中,出土原大陶俑15件,其中箕踞姿俑8件,跽姿俑7件。所着服饰基本相同,头戴软帽,身穿长襦,下着长裤,未穿鞋,仅穿袜子,席地而坐于室内,手握的物件,已残佚不明。他们与众不同的动作姿态,很可能是做敲击乐器或演奏弦乐的瞬间动作,负责用音乐来驯化水禽。专家们认为,他们很可能是这批水禽的驯养人或苑囿的管理者。
彩绘青铜水禽发现于Ⅰ区,该区人为建成适宜水禽生活的河道式的水环境。出土青铜水禽46件,其中天鹅20件,仙鹤6件,鸿雁20件,呈站姿和卧姿两种姿态,立姿水禽均脚踩青铜踏板,卧姿无踏板。青铜水禽躯体内空,通体彩绘,整齐、有序地排列于坑道两侧的垫木平台上,头部均面向中间象征性的河道,或栖息、或觅食、或嬉戏、神态逼真、动感强烈、形体丰满,姿态各异,展现出怡然自得的状态。
鲜活灵动 青铜水禽堪称秦代造型艺术杰作
“青铜水禽的塑造堪称秦代造型艺术的杰作,在个体的塑造上,模拟真实的实物,无论是弯颈觅食的青铜鹤,静卧栖息的鸿雁,还有颈项互不雷同的天鹅,塑造了动态中的瞬间姿态。”据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介绍,为了达到生动的效果,青铜水禽关键的细节也做到了精益求精,透筋见骨的关节、薄如纸片的脚蹼、细密层叠的羽毛,翕张的鼻翼、灵动的眼神,从外形到内在,给人以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青铜水禽除爪子、喙未施彩外,其余均施以彩绘装饰,黑色的鸿雁,白色的天鹅和仙鹤。彩绘以白、黑为主,白色颜料为磷灰石(骨白),黑色颜料为炭黑,以及少量的汉蓝、汉紫颗粒。用蛋类作为胶结材料,采用平涂的方法,仅在羽轴部分采用堆绘的方法,经过多层绘制,以增加羽毛纹路的立体感。秦人根据不同部位绘制不同纹路,颈部以条纹状为主,腹部则绘有绒毛纹和条纹。绘制时,依据羽毛的叠压关系,先绘翼部羽毛,再绘腹部,每层羽毛,从尾部往前逐个绘制的,从下往上逐层绘制,显示了秦人工艺的精益求精。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在形式设计上颇费心思。展示中,打破了历史与科技的界限,注重观众互动,用翻版拼图,3D打印的展品,观众可以手动参与修复,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让观众体会历史文化魅力。
据悉,此次展览展期自2024年1月31日至2024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