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新闻网站  三秦都市报官网

深耕躬行 植根文化 小学语文课程与经典文化的融合

深耕躬行 植根文化 小学语文课程与经典文化的融合

2024-03-13 14:44:28
分享到: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通俗易懂,细想却高深莫测。余秋雨先生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育人”先“育德”,那怎样让学生变得有文化,在语文课程中受到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源自这样的教育追求,学校便开启了小学语文与经典文化融合之旅。

融合课程之一:启蒙——万物之始,大道至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一年级尤为关键。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学校将语文课本中的生字进行整合,编写了西安长安悦美小学蒙训课程。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生字,还学会了基本的生活礼仪和谦和的礼仪文化;不仅通过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音律美,感受到中国文字特有的魅力,还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这样,为学生种下了一颗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融合课程之二:浸润——和光同尘,与时舒卷

中国书法,是优美线条、形体结构和书写技巧相得益彰的一门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书法走进课堂,让学生欣赏书法,练习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书法精神的源远流长。因此,学校编写了西安长安悦美小学硬笔书法字帖,紧扣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字,根据书写规律,将同偏旁的字进行归类,字帖中有临摹,有拓写,有笔画笔顺。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笔顺,间架结构,汉字主笔,达到写好一个字,迁移写好一类字的目的。通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人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而且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书法的艺术之美,领略到线条、结构、章法的变化莫测和书法艺术的惟妙惟肖。

融合课程之三:植根——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于是,西安长安悦美小学进行大胆尝试,把《论语》《道德经》作为经典诵读教材,作为一种文化植根在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当同学们沐浴着第一缕阳光走进教室,都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诵读。或自发,或由老师领读。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兴趣盎然,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

在高深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之下,学生明白:对待父母,要“能竭其力”;对待老师,要“当仁,不让于师”;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对待国家,要“能致其身”。为君子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为亲情,要常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回报他人之恩,要谨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礼)”。与此同时,还让学生感受辩证思维,受到哲学熏陶。比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夷”“希”“微”充分说明“道”是事物潜含的客观规律,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让学生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的节奏,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它们就像清冽的甘泉慢慢渗透进学生纯真的心田,让真、善、美的种子,让做人、处事、思辨的准则悄无声息地浸润到学生的骨子里去,变成自己的认知,然后不由自主地落实到行动中去,完成“知、情、意、行”的统一。

我们到底追逐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一个人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又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言“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归宿,蕴藏在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国学经典中,作为一所学校,返璞归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承担起课程育人的使命,深耕躬行,为学生种下文化的种子。

(作者: 西安长安悦美小学校长 钟泽菊)

(编辑:范丽娜)

(责编:王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