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化作一棵树,不留坟头、不刻碑,骨灰盒埋入树下,降解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2015年清明节前夕,陕西省首个生态树葬墓园安葬了第一位树葬先行者,2024年清明节前夕,安葬逝者达810人,从“1”到“810”,生态树葬被更多人所接受。
祭扫树葬先行者
2024年4月2日,记者来到西安市阎良区汉皇树葬墓园,看到前来祭扫的人络绎不绝。
市民杨先生手捧一束鲜花,走过林荫路,来到故去亲人的树葬墓前,他献上鲜花,系上风铃,深深缅怀,风吹来,铃声作响……“我父亲去年离我们而去,绿色殡葬是大势所趋,树葬是他老人家的选择。”杨先生说,他和家人通过社区的宣传了解到树葬,化作春泥更护花。
杨先生(后一)悬挂风铃缅怀逝者
另一位祭扫逝者的小杨说,树葬能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更环保;相较于传统墓地,价格更亲民;家属还可以用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逝者,如给树浇水,观察树木成长,感受生命的延续。
在生态树葬纪念墙上,刻有许多树葬先行者的名字。而2015年清明节前夕,记者在该墓园采访时,此纪念墙上仅有一位逝者的名字。李先生(化名)的母亲是该树葬墓园安葬的第一位逝者,她是一位老党员,2014年10月患肺癌去世,遗愿是希望用环保的方式将自己安葬,回归自然。刚开始,李先生的父亲不同意选择树葬,经过家人做思想工作后同意了。当时,不少人一方面抱怨传统墓园昂贵,另一方面又难以接受几千元的生态树葬,主要与厚葬观念、攀比和爱面子心理等有关。
西安市阎良区汉皇树葬墓园安葬第一位逝者 2015年拍摄
从“1”到“810”的变化
“汉皇树葬墓园当时是陕西省首个生态树葬墓园。”西安市阎良区汉皇树葬墓园负责人沈文说,截至2024年4月3日,共销售树葬墓位458个,安葬逝者810人。从此数据的变化,从最初的墓园工作人员入社区宣传到如今的群众主动咨询,他们能明显感受到,厚养薄葬、绿色殡葬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人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身后事”。长期参与墓园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赵冰称,她们团队有几十人接受树葬这种生态环保葬理念。参与缅怀树葬逝者活动的翟清风,是一位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他说自己也愿意“化作一棵树”。
人们缅怀树葬先行者
阎良区民政局副局长刘军超认为,树葬,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很好的方式,相比于传统的墓地,更加节地。政府对节地生态安葬有奖补政策,价格也更优惠。随着政府的倡导、各界的参与、媒体的宣传、群众理念的转变,有了从“1”到“810”的数据变化。
连日来,记者采访西安多个墓园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方式安葬逝者。
西安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市惠民殡葬补助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于2021年出台,对符合条件的4类的人员逝世后从遗体接运、冷藏、火化和骨灰寄存4项基本殡葬服务给予补助。同时,对家属自愿在政府批准的合法公墓以壁葬、草坪葬、树葬、花坛葬等形式进行安葬或选择海葬、骨灰散撒的节地生态方式安葬逝者骨灰的,分为三档进行奖补。截至目前,西安市共有7000余名群众享受此项政策。
文字:陶颖
摄影:代泽均
视频:余慧敏 苗黎明
H5互动:杨丽 苗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