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吕雷 党运)把校园变成博物馆,把博物馆“搬”进学校。不出校园,学生们就能近距离触摸到历史与文化。在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校园博物馆变成了学生的思政课堂。学校为何要建立博物馆?它在教育教学中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博物馆建立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阎利娟。
阎利娟与学生在博物馆进行交流
馆校融合 让博物馆成为思政教学主阵地
对于记者提出学校建立校园博物馆的初衷与设想等问题,阎利娟表示,2015 年建校初期,在进行学校文化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建构时发现,学校所处的曲江新区文博资源十分丰富,于是决定将学校教育与文博教育深度融合,把学校变成博物馆,把博物馆搬进学校,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和感受到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在大思政教育教学要求的指引下,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学校思政课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阵地”,阎利娟说道。
学校不定期开展博物馆主题实践活动
记者了解到,从2016 年 9 月起,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在校园内已初步建成了税法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城市历史博物馆。2018 年 2 月,“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儿童博物馆”通过了陕西省文物局审批。现在,儿童博物馆内已开设了 19 个主题馆、126 个班级博物馆。
同时,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还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 18 家文博单位建立了馆校共建关系,在注重校内馆舍建设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学生通过博物馆中的实物了解历史文化
让文物“活”起来 让学生“动” 起来
针对记者关心的如何让此课程真正的达到预期目标,阎利娟介绍,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学校积极进行《博物致智》博物馆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课程遵循“教育性、实践性、拓展性、融合性”的原则,通过构建 6 大主题 40个任务群,形成了“博识启智、博观明智、博采达智、博览宏志”四大系列课程, 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感知走向体验,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活跃的思维、丰厚的文化底蕴。
博物馆主题实践活动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博物致智》博物馆课程以活动为引领,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每年在“5·18 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学校与文博单位共同举办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加。通过“文物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国宝我守护、博物馆大咖进校园”等活动,让文物“活”起来,让学生“动” 起来,让文化“火”起来。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拓展学生们的眼界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校园博物馆依托场馆进行情境化体验式教学,实现了博物教育在学校的全场域、全过程、全覆盖,深受学生喜欢和社会各界好评。同时博物馆课程多次斩获殊荣,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